12月4日,ICE盘面的回落主要是受ICAC 12月份报告利空和外部谷物商品(除大豆外)普遍收跌、中国和各主要消费国棉花需求仍旧疲软不振、美国两党财政谈判无进展等打压的影响,各合约均中幅下探,主力以下破73美分收市。
由于保税区外棉库存持续下滑(至12月5日前,一些机构统计后认为中国各主港保税棉总量介于16-18万吨间)、一些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和大型贸易商提前透支2013年1%关税内棉花进口配额,再加上少数进口企业冒缴纳40%全额关税进口的风险预订2013年1-3月份抵港的美棉、印度棉,12月份外棉市场有所活跃。据一些外商反映,由于中国棉花进口关税政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国储棉很可能突破850万吨,国内棉花需求2013年一季度未现回暖迹象,因此12月、1月下旬前抵港的外棉除了按已签订的合同外,外商自营部分或代购部分操作数量并不大;但只要ICE主力合约跌破70美分,中国用棉企业和贸易商的询价和订货热情就将受到激发,外商也将扩大外棉运至保税,库囤货经营的数量。
进入12月份,国内一些经营外棉的贸易公司的资金压力上升,主要是一些外贸公司2011/12年签订的外棉每吨亏损至少在4000元/吨以上,8-10月份在外商和国外加工企业集中交货履行合同的情况下,这些贸易公司请其它公司代开信用证、支付保证金,以保证棉花先入保税库销售,临近年底需要偿付承兑、归还保证金本息等,涉进口棉业务企业的亏损开始显现。针对被推迟到2013年上半年执行的2011/12年度进口合同(业内预计总量在25-30万吨),部分外商表示如果ICE主力合约连续在70-74美分振荡,外棉现货价格无法向中国储备棉价格一线靠拢,内外棉仍是“平行线”而不交叉,那么一些中国进口企业在120-150美分/磅签订的进口合同恐怕很难执行,虽然可以更改合同,但补偿多少和如何补偿也是个大问题;作为供货方,只能尽量同中国采购企业协商,减少违约的机率,别的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预防。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