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足中原、辐射全国的郑州棉花交易市场(简称“郑棉”)开业在11月8日敲响第一锣,业界翘首期盼的河南最大的现货棉花电子交易中心正式运营。
郑州棉花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国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郑棉计划两年内成交量达到20万吨,未来3到5年则计划达到300万至500万吨的成交量,这相当于内地一半左右的棉花交易都将在这里进行。
范国忠表示,要把郑棉打造成为交易平台、物流配送平台和融资平台。同时要和郑州期货交易市场交相呼应,以“郑州价格”作为内地棉花价格的风向标。以后不管谁交易棉花,都要看中原,看郑州。
尽管早在2003年内地第一个区域性棉花现货交易市场—华中棉花交易市场在郑州挂牌,当时国际国内市场都寄望甚殷,然而由于运营不善、缺乏政府支持、电子商务不发达等种种原因,使华中棉花交易市场 “夭折”,也令河南这用棉大省丧失了棉花价格话语权。
据了解,河南省拥有纱锭1,800万锭,居内地第二,纺织企业1,400家左右,全省纺织业年用棉260多万吨,占中国纺织业全部用棉量的25%。尽管一些大型纺织企业在新疆等棉花主产区建立原料基地,但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全国跑、到处找”已成常态,郑棉由此应运而生。
据范国忠介绍,该交易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可以独立自主完成电子结算的网络交易信息平台。该平台使各地棉花价格公开,克服了以往因信息不流通而产生的地域价格差导致的不规范交易。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