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工控专区 >正文

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四大因素客观分析

来源:工控网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0日

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的发展形势较为严峻,迟迟难以复苏的世界经济、渐趋凸显的内在矛盾均使得产业增长水平不容乐观,更面临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社会投资可能停滞、缺乏启动内需生产的有效政策手段、中小企业受到产业转移造成的生存压力等问题。
  
(一)举步维艰的世界经济依旧制约产业发展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仍在上升,欧洲经济全面衰退,美国经济虽缓慢复苏但正面临“财政悬崖”,日本国库即将见底,以及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普遍放慢,这些因素将在相互交织影响中继续拖慢世界经济增速。据IMF预测,2013年全球GDP增速仅为3.6%,虽高于2012年0.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10年和2011年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为1.5%,新兴经济体为5.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44%的新兴经济体出现了财政收支失衡,如爆发新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他们将很难再度发挥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复苏引擎”作用,世界经济走上平稳增长轨道会愈加艰难。
  

仍处于衰退周期的全球经济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直接表现为出口和投资增速的持续走低。进入2012年以来,产业出口增速一直徘徊在5%左右,1~9月仅累计同比增长3.4%,是除2009年出口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现负增长之外的最低水平;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连续5个月负增长,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路下滑,1~9月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累计同比增长7.1%,是近10年来最低水平,其中港澳台和外商企业投资均呈负增长,分别同比下降11.2%和12.7%。预计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和投资的“双低”增长态势将会持续到2012年年底,全年增速均为5%左右;在全球经济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2013年出口和投资的全年增速均不会超过10%。
  
(二)产业规模增长不会显著高于2012年水平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外部冲击之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日益凸显出既有成本优势逐渐消退、内需市场短期难以启动、产业新增长点仍在培育、骨干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弱等潜在的内部问题。自2011年9月起,产业规模增速逐步放缓,改变了从2010年3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后持续近18个月的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012年以来,产业规模增速放缓幅度陡然加大,与过去5年相比仅好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水平,各月累计销售产值同比增长水平仅保持在11%左右,在5月至8月更是连续4个月出现回落,最低点一度跌破10%,下滑至9.9%。

  

[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53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工控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