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曹佳洛指出,电子商务的强势崛起,也给传统服装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目前,2009-2011年百货商场服装销售额约占中国服装销售总额的38%、35.7%及26.9%,预计2012年将占25.1%的份额,从整体上看是不断降低的趋势。
东方证券服装行业分析师施红梅则认为,2007年欧美经济危机后,国际快时尚品牌陆续进入中国,也给国产服装品牌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特别在2011年,包括ZARA、H&M、UNIQLO在内的国际快时尚巨头纷纷加快在华开店步伐,个别品牌更是开始下沉,探索在二三线城市开店。
转型之路
传统业务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30年来,一大批中国服装企业的成长轨迹基本都是由做外贸代工厂起家,而后发展为贴牌工厂,最后则转为品牌。最典型的案例是美特斯邦威,在发展前期只做品牌,自己不做销售而是交由代理商加盟商通过“四季订货会”的方式快速铺开渠道,即所谓的“轻资产化”运营。
事实证明,这种粗放式经营的模式在市场广阔的行业发展初期,的确能迅速成就一大批的服装“快公司”,因为市场的需求足以消化库存,掩盖高速扩张下的隐患。
而今年以来纺织品服装零售行业爆发的全面库存危机,标志着行业进入了发展的转型期。张斌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服装市场空间已十分有限,高速外延增长难以为继,但企业的经营模式仍停留在规模化扩张的惯性里,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企业新增门店的销售低于预期,诸多新增门店的库存累积超过了放缓的消费需求所能承担的范畴,进而升级为干扰企业正常运营的危机。
无疑,转型已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的主旋律。“以美特斯邦威为例,它以前所倡导的‘轻资产’现在显得越来越重。”马岗如是说,今年上半年,美特斯邦威直营和加盟门店分别新增192家和154家,直营占比继续提升到25%的比例。
“本土服装企业未来转型的方向,就在于将经营模式由过去的粗放式增长改为精耕细作,可以借鉴的是国外‘快时尚’品牌对服装品类的精细化分以及对零售终端信息的精确掌控。”马岗说,经过这一轮调整,本土服装企业在渠道结构上将更为合理。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