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今年5月和6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共对进口产品发布了58项召回通报,其中有7项是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服装产品发布的通报,较上年同期增长了近两倍。
进入下半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紧张,国际贸易摩擦继续加剧。
自主品牌建设刻不容缓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有业内人士表示,世界以及中国经济都进入深度调整和转型时期,中国纺织业基本告别高速增长的大环境,对品牌的依赖将更加明显。
此次中纺联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纺织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自主品牌建设滞后是‘大而不强’的主要特征之一。实施品牌战略是中国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纺织强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纺织工业的自主品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开始,中国的服装、纺织企业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杉杉”、“罗蒙”等企业开始有了品牌意识。1991年之后,一大批初具规模和实力的服装、纺织企业开始创建培育自主品牌,中国纺织工业的自主品牌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成长期。进入21世纪,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的自主品牌进入了创新发展期,行业和企业的品牌价值观日益清晰,品牌体系建设提上日程,产业继承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拥有大批自主品牌,包括2000多个活跃品牌、87个中国名牌、262个中国驰名商标。产业资源也加速向优势品牌企业集聚,从“2010~2011年中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结果来看,4%的自主品牌企业实现了14.8%的服装市场销售额,这些企业平均利润率达到10.1%,明显高于全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6.2%的利润率水平。
但是中纺联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与国际品牌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以服装行业为例,存在七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支撑高端品牌发展所需的文化及软实力不强。二是品牌渠道处于建设与扩张时期,市场模式、渠道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市场集中度较低,对渠道终端的建设能力、控制能力不强,在商业流通环节中话语权较弱。三是一些自主品牌企业在实施多品牌战略时,缺乏整体规划,缺少具有竞争力强的主导性品牌,品牌体系尚不健全,品牌特色并不突出。四是行业品牌格局依然过于扁平化,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五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一些50年以上的品牌在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和产品更新速度等创新能力方面稍显不足。六是一些有实力的自主品牌企业仍单纯强调商品品牌打造,亟须围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品牌而构建立体、联动、功能互补的品牌生态系统。七是随着自主品牌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知名度的大幅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中纺联会长王天凯认为,中国企业还是应当加强自主创新和推进品牌提升,尤其是对于自主品牌建设滞后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