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公司能向ZARA学什么思考:为何中国服装企业库存高企?如何保持最优库存?
林琛: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企业把货卖到渠道里就以为把货卖出去了,其实并没有把货卖到消费者手中。在订货会的时候品牌商已经收了加盟商的定金和订单,汇总订单再返回给供应链生产。这种模式对品牌商本身是没有库存风险的,但如果加盟商卖不出去,最终下一年下订单会很谨慎。
建议传统的服装企业,第一,以销售为导向,而且这个销售一定是终端消费者而非订货会,现在很多品牌公司根本不知道渠道上的销售状况,它的财务报表只看到订货会的销售状况。第二,快速的供应链。ZARA模式可以做到最快的时间,把握在终端上的销售状况,这才是快速供应链的源头。像ZARA在大悦城那家店,它一年上新款28次,两个礼拜上新一次,意味着整个供应链设计、生产、物流、销售两个礼拜都被折腾一次。李宁在四年前就推了类似这样的项目,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在于内部,这些既定的利益者和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愿不愿意被数据压着,高压状态工作。第三,供应链需要做到多快,要看快的驱动力在哪里,这个驱动力不是老板的意志或者设计师的意志,这个驱动力是实时销售的数据。如果我的供应链和我的驱动力都是OK的,能做到两周上新,那我的库存就14天。如果我的供应链只能做到一个月上新款,我的库存只有14天,意味着我丧失了很多销售的机会。所以存货比是多少,指库销比是多少,跟后面良性的反应能力是成正比的。
现象:自有品牌电商在今年过得并不好,贴身衣物电商网站维棉传出资金链断裂、拖欠货款;根据三星研究院的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此时凡客的库存高达14.5亿元,接近凡客当年销售数据的约40%。一些淘品牌如韩都衣舍、七格格却增长迅猛。
思考:品牌电商相比于传统企业在供应链上是否有优势?
林琛:相比传统企业,电商的优势有两点,第一点是核心仓的概念。核心仓会把货品集中,共享给所有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平台。一件衣服有四个尺码,每个尺码只有一件,但是我有十家门店,按照原来的方法怎么办?你放每一个门店都是缺货断码的,就意味着题丧失掉了10个售卖的机会。对电商有京东、当当、淘宝店,共享库存的时候,不会丧失任何一个销售的机会。这是核心仓的概念。另一个是电商是能对于用户和销售数据进行及时的采集和分析的。ZARA最终以顾客和销售作为驱动力来驱动整个闭环,但传统的方式是单向的,单向的做完之后,就结束了。获得核心消费数,驱动着整个供应链快速周转,“往哪个方向跑”比“跑多快”更重要。
电子商务颠覆了传动零售对渠道的依赖,互联网零售激发了个体用户对于自我需求的尊重和膨胀。品牌商以前可以靠渠道存活下去,现在只能尊重我们个体用户的需求。所以品牌方面要很明确,用户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去看我得要开多少家店。不过现在传统品牌对于整个调性的把控,对于躲在供应链里面接地气的东西的理解是远远强于互联网的企业。电商现在犯的很多错误,比如盲目扩张品类,做传统零售的人会觉得是很傻的一类错误,真正学到了ZARA供应链的,反而是一些淘品牌。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