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尽周折,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9年12月正式建成。此时织布局共募股银80万两,设布机530台,纺锭35000枚,雇工约4000人,配了全套的轧花、纺纱、织布等机器。
新企业步入正轨,李鸿章却在用人上又犯了一个大错误,空降了自己的幕僚、时任轮船招商局会办的马建忠做织布局总办。
马建忠到任后,织布局的生产与销售工作连年扩张,但与之相伴是马建忠的好大喜功。当时织布局年产布18万匹,仅相当于进口洋布的八十分之一。马建忠为达“足敌进口十分之一”,强行上马新生产线,并借款30万两白银。几天后申请再借100万两。李鸿章感觉不对,质询刚借的30万两的使用情况,马建忠却交代不出去向。
李鸿章对马建忠“汝办事一味空阔,未能处处踏实”的严厉批评尚有余音,长期忽视生产安全的行为终于酿成大祸。
1893年10月19日上午9点,大约是有硬物碰到了高速转动的机器,摩擦生出火星。大火一发不可收拾。织布局紧邻黄浦江,取水原不困难,但救火时才发现工厂预备的皮制输水带很多已经损坏。大火一直烧到晚上7点,烧毁了全部厂房、仓库、宿舍,机器熔成一堆废铁,总计损失不下白银150万两。《申报》评论说:“经营缔造,煞费苦心,乃已成之功,竟致毁于一旦!”灾后,马建忠仅受到去职回籍的处理。
企业家资源
“办好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并不是资金和市场,而是办企业的人。织布局之所以历经周折,关键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始终缺少办企业的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忠民研究员评价道。
张忠民特别强调企业家以及企业家精神在当时的稀缺性。他认为在织布局一波三折的创办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李鸿章没有下放足够的权力,使得企业家精神难以发挥。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一针见血地评论说,当时李鸿章功名鼎盛,自视甚高,觉得天下事都很容易。结果徇私情把老部下委以重任,却不问其才能可用与否,最终贻误了大局。
痛定思痛,社会各界公认织布局新总办非盛宣怀莫属,他的势力、财力与能力都堪当此任。盛本人早就想揽办盈利最有把握的纺织工业,并且当时的行情也非常有利,棉纱价已飞涨至65两以上,于是盛宣怀大声疾呼“时不可失”!不久,他如愿接到了李鸿章的委札。
盛宣怀重建织布局首先改变的,是遭遇意外后赔偿政府、其他政府企业与民间各方投资的结算顺序。以往企业受损,都是先顾官后顾商。但盛宣怀强调“体恤旧商,方足以招徕新商”,在延缓归还官方资金的情况下,应优先对民间股票给予适当解决。结果不到两个月,100万两白银的新招股计划就基本完成了。
资金问题解决后,盛宣怀又改“局”为“厂”,将织布局更名为“华盛纺织总厂”,以示商资商办,为的是打消企业办好后会被政府夺走的顾虑。纺织厂的财务、生产、销售团队基本是从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带来,运转自如高效。大火后仅11个月,新工厂又投产了,而且新厂规模更大、设备更好,有布机1500台,纱锭7万枚。此后,盛宣怀还计划在镇江、宁波等地设10个分厂,布机4000张,纱机32万枚,可见其魄力与能力。
不像那些只讲空话、从不踏实的企业家,盛宣怀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比如,他制订了纺织行业协会的章程,明文禁止洋商进口纺织机器,中国人的纺织厂也不准洋商附搭股份,一旦查出搭股或进口,即刻吊销进口机器的护照,并“罚华商一万两银,以充善举”。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