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记者调查发现,更多的存货还在于渠道,据估算,品牌总公司的存货大概占到总量的两成,剩下的存货在分销商和终端零售加盟店。以此计算,上述三家公司的渠道存货超过80亿元。
王先生认为,国内运动品牌产能过剩源于此前的盲目扩张。“北京奥运会前,运动品牌行业的高景气让大小运动品牌企业纷纷扩张、扩大产能、到处开店,工厂拼命出货,经销商拼命拿货。不料,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各企业自身也由于产品结构和营销模式过于相似,导致库存越积越多。”
应对
李宁18亿元清库存,只针对库存高的经销商
12月17日晚间,李宁公司发出公告,宣布将实施大规模的一次性渠道复兴计划,以期疏通高库存引发的渠道问题。不过,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尽管李宁公司展开积极自救,但从目前的种种迹象看,包括李宁在内的国内体育用品行业仍将经历持续阵痛。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基于试行方案的初步成功,李宁公司董事会批准渠道复兴计划的全面实施,预计总投资14亿元至18亿元。该计划重点支持经销商清理库存、回购、整合销渠道,以及对经销商的应收账款重组。渠道复兴计划一次性投入将主要以非现金、抵消应收账款方式体现。
对于“回购库存”的说法,河南李宁有关负责人郭先生对河南商报记者说,公司确实有回购计划,但只针对个别库存较大的经销商,而且活动已经开始两个月了,年内基本上就结束了。
未来
近20家运动品牌可能仅剩5家
公开信息显示,李宁今年上半年利润同比下降85%,营业收入下降10%至38.8亿元,公司股价同期累计下跌35%。与此同时,李宁已先后关闭了近千家门店。
而国内其他运动品牌也遭遇类似困境,作为产业市场晴雨表的订货会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据国内运动服装品牌2013年二季度订货会显示,包括安踏、特步、匹克在内的各家订单额同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其中,特步订单额同比下滑15%至20%,安踏同比下滑15%至25%,匹克下滑幅度更高,达20%至30%。
多名业内人士坦言,从2000年前后开始的行业“黄金十年”已经结束,各企业现在首先考虑的是度过目前的寒冬,求得生存,再谋后续的调整发展。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本土运动服装品牌将面临洗牌,行业中会出现并购潮,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使市场供给量与需求量达到平衡状态。”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称。
有业内人士预计,明年的形势可能依然不容乐观,“去库存化”阶段需要两三年时间,而迎来行业复苏仍需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不适应形势的品牌将被淘汰,而最终剩下的品牌将由目前的近20家集中到5家左右。
本地
服装企业产销两旺未陷“库存门”
虽然目前体育品牌全行业都存在高库存的问题,但在河南服装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李刚看来,库存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河南的服装企业虽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全国范围看,还处于产销两旺、高速增长的阶段,总体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李刚说,河南的中小微服装企业,还处于批发阶段,都是按订单生产,没有库存,很多企业连成品仓库都没有。这跟企业起步晚,还处于大路货阶段有关。而且,河南的品牌企业也还在品牌化初期,下单生产,对市场预测都很谨慎,也基本上没库存。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