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棉花难题
典型事件:5月17~18日2012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论坛以“全球格局下的棉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长期负责研究制定棉花宏观调控政策的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张显斌处长,就中国棉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发表了意见。他认为,未来棉花政策的取向将坚持三条原则:第一,中国棉花必须主要立足国内生产,进口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第二,保持棉花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是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环境;第三,中国的纺织出口要继续走提高附加值的路子。
编辑点评:棉花作为棉纺行业的重要原料,乃至国家的战略物资,其运行态势备受国家关注。棉花产业的稳定与否关乎到整个棉纺行业的发展,一直以来,棉花的市场价、指导价、进口价都不一样,让用棉企业备感无奈,棉花配额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企业的发展。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稳定棉花市场,制定有利于棉农、棉企共同发展的政策,从而实现棉花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典型事件:新疆培育出第一个亩产籽棉高达1吨潜力的“超级棉花”品种——金丰一号,这很有可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首个吨棉田品种。金丰一号最主要的特点是高产、稳产、好管理,在良好的栽培下稳定亩产在800公斤左右,试验田最高亩产达1100多公斤。
编辑点评:长期以来,我国国内棉花产不足需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近年来,我国棉花产量在700万吨左右,而每年的棉花需求在1000万吨以上。在种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研究棉花新品种,提高棉花亩产量,是解决我国棉花原料不足、原料依靠进口的有效途径,对于稳定国内原料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转型升级
典型事件:3月18日~19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第四届第三次理事扩大会在江苏常州召开。与会代表将就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当前市场运行状况及对后市的走势分析等进行讨论和交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金融危机后纺织行业仍能稳定运行的原因有二:一是内需起到了支撑作用,占比逐渐增长;二是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加速,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产业结构转型加速。他提出,企业要立足长远,加大自身调整,加强产业链互动,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编辑点评:在市场低迷的环境下,企业自主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是必然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比重,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也为改造、调整传统的纺织产业,加快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条件。
典型事件:11月11日~12日,2012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与会领导针对当前行业形势、未来发展及应对措施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华芳修武纺织公司总经理朱敏峰提出,应用新型设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
编辑点评:行业转型提升离不开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助力,在棉纺织行业的提升过程中,纺机设备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之一。目前纺织行业已开始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棉纺企业对纺机设备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以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为技术优势特点的全流程成套设备将成为新型纺织企业的主流设备。就像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建平所说:“使用全流程成套设备能够满足棉纺企业发展的需求,使得传统棉纺企业所遇到的众多问题都将一一化解。”
依靠科技进步
典型事件:由山东德源纱厂有限公司、宁波德昌精密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项目“新型超柔紧密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属于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是在紧密纺细纱机上增加自创的假捻器、集中吸风负压装置、赛络纺分纱结构,生产出能满足针织行业对纬斜要求的纱线,用其制成的针织面料,柔然舒适、漂移时尚、光洁亮丽,是制作高档针织内衣和商务T恤的最佳面料。
编辑点评:该项目的开发大大解决了一直困扰针织业的纬斜问题,并且配棉要求低,纱线的生产成本大为降低。同时提高了针织品的档次、降低后整理的能源和物料消耗,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来市场将会更加广阔。
实施精细化管理
典型事件:“全国纺织工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杭州永翔纺织有限公司应用信息技术推动精细化管理,改变并完善了生产经营模式。据公司总工程师介绍,永翔纺织公司应用计算机分包配棉系统使用中,原料的入库、出库必须贴条码和扫描条形码,可使管理者每天随时看到仓库实时准确的动态库存及库位状态,从而加强了原料仓储管理。有效降低了公司原料库存,减少了资金占用,同时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经营决策科学化。
编辑点评:“计算机分包配棉系统”是永翔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开发的信息化应用之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永翔纺织的精细化管理,加强了原料仓储管理,对于降低企业成本、优化配棉工艺、稳定产品质量具有明显效果,改变并完善了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棉纺企业来说,是一次成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优化产业布局
典型事件:2012年中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工作研讨会5月11日在湖北樊城召开。随着棉纺织行业的发展,纺织产业集群不断形成,目前,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共同授牌的产业集群试点单位有22家,以棉纺织为主的特色名城和名镇有15个。
编辑点评:我国棉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棉纺行业要向具有资源和劳动力支撑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新疆地区发挥原料资源优势,中部地区如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已承接产业转移为主,加快存量资产的优化升级。棉布生产能力要紧密结合上游纺纱、下游印染、成衣及家纺纺织品集聚发展,向中西部地区有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的地区发展。产业集群本就是因共同的优势聚集在一起,而集群的布局则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本着资源及产业的平衡发展为目的,既要有雪中送炭,也要有锦上添花。平衡中、西、南部共同发展,才是产业布局的意义所在。
加强新型纤维开发
典型事件:3月29日,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在北京如期开幕。展会囊括行业普遍关注的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如低熔点纤维、原液着色涤纶超细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阻燃纤维、高仿棉以及竹节纱、特种云斑纱、长丝短纤包芯纱、紧密纺纱、天丝、莫代尔、水溶纱线、无捻纱和中空纱等新型纱线,同时还可看到传统产品的创新,例如长丝短纤复合包芯纱系列产品等。
编辑点评:传统的纺纱产品以纯棉、涤棉为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化纤产品的差异化、功能性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纺纱开发创新的产品越来越多。纺纱加工的纤维原料已由棉与棉型化纤混纺扩大到棉与毛、丝、麻以及各种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使用,纱线的形态和结构也由传统的平纱向竹节、赛络、包芯等多方向发展。近年来,纺纱新材料不断问世,使纺纱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型纤维如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环保性纤维的广泛使用,是保持纺纱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给棉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