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经在国内知名男装品牌负责库存销售工作的郭经理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在很多清理库存进行批发的现场:“西装和衬衫不是以件为单位进行卖的,而是论斤或者按照这样的单位进行销售的。”
在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清理货物的时候,“我们是肯定要把商标剪掉,不然会对品牌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郭经理说。
一位近期从珠三角采购库存的贸易商向记者透露:“原价五百至上千元一件不等的棉服,整个库房购买下来只用20万元,有2000多件衣服,平均每件衣服的价格只有100元。”
批发商在拿到这批货物之后,也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他们贴上自己的牌子,在特卖店里面进行销售,而另外一种是他们将这些货物出口到其他国家。”田经理同时透露,“这些库存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的国家比较多,因为东南亚人的体形与我们相似。”
据了解,采取非常规的批发方式,清理库存,通常是品牌商继卖场促销和特卖场销售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销售方式。
在非常规批发的背后是国内服装企业非常规的库存规模。
“一个在国内份额很高的户外服装和用品的品牌,今年的内销销售额下降了40%。”为该品牌进行代加工的义乌工厂负责人楼良向记者透露,他的客户是美国一家大型服装销售品牌,“前不久,把订单寄出去之后,美国那边一点反应都没有,压根没谈及2013年的订单。”
而在往年,订单在这个时候早已经下达,春节左右正是制作订单最繁忙的时期。
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国内仅22家A股服装类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存货总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82亿元,且每家公司的存货都超过1亿元。与二季度相比,2/3的企业出现了环比存货量的上升。
2010年和2011年是内销品牌和工厂效益最好的两年,“经销商在订货会上下了很多订单,大家都为当时的盛景感到激动。”一位男装品牌主管营销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但是,2012年,销售额出现了下滑,经销商虽然订货,但是很多订单又被取消了,造成了库存。”
此外,同时,在外销市场上,欧洲和美国的经济状况严重影响着中国,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也未能根本好转,两种情况不断传导至中国制造业。
出口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出口增长只有4.9%,去年同期,出口增长是25.9%,到今年7月的时候,中国出口增长仅仅是1%。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