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北京的气温创下了近10年新低,这也让京城的羽绒服销售变得火热起来。而无论是翻新定制的羽绒服,还是新买的羽绒服,羽绒含量不够成为目前羽绒服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这既与企业为压缩成本偷工减料有关,也与当前羽绒服市场激烈竞争不无关系。
量少是主要质量问题
在北京团结湖路上的一家羽绒服定制翻新小店,记者看到一件标价420元的黑色半身羽绒服,充气标上印着“90%白鸭绒”,展示着一些雪白蓬松的羽绒样品。“你别看那个标,这件羽绒服充绒没那么高,不然就不是这个价钱了。”也许是为了招揽生意,店主主动向记者解释说:“我家店用的绒好,这件大概是80%左右的含绒量吧,我跟你说的都是实话。”
据了解,羽绒服中羽绒的含量不够和羽绒原料“名不副实”,是羽绒服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在今年广东省质监局进行的羽绒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抽查广东省内67家企业生产的羽绒服装产品共78批次,有47种产品不合格,主要不合格项目包括羽绒含绒量、羽绒充绒量不达标。纵观近些年羽绒服装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结果,羽绒含绒量不合格是最主要的原因,如2010年的羽绒服装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4款不合格产品有3款是羽绒含绒量不合格;2009年的羽绒服装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个别产品充绒量偏差低于标准规定要求和个别产品含绒量不足。
“羽绒的含绒量是指绒子和绒丝在羽绒中的含量百分比,国标要求含绒量在50%以上才可以称之为羽绒服。羽绒服检测当中对羽绒有一些常规检测,比如含绒量、蓬松度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的质量问题一是利用劣质原料冒充羽绒原料;二是标称充绒量与实际不符;三是羽绒蓬松度不合格等。”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含绒量指标是评价羽绒服装品质和体现羽绒服保暖性能的重要指标,含绒量越高保暖性能越好,反之保暖性能差;充绒量指标主要反映服装面、里料经缝制后组成的不规则空间中填充的羽绒的质量,如果一定空间中填充的羽绒越多,那么充绒量也就越大,羽绒服的保暖性就越好。目前很多羽绒服产品这两个指标不合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