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江的泉安路到鞋都路,随处可见安踏、特步、361度、匹克这些耳熟能详的国产运动品牌的专卖店。在这些运动品牌的发源地晋江陈埭镇,遍布着数千家鞋厂及配套厂商。 
  数据显示,晋江目前共有鞋类生产企业超过3000家,年产鞋10亿双。其中运动、旅游鞋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 
  品牌扎堆和疯狂扩张一度为这些体育用品企业带来火箭般的增长,然而,面对国外运动品牌的直接竞争以及国内市场消费下滑的双面夹击,这些企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扩张减速 
  在全国各大体育品牌卖场可以看到,无论是安踏、特步、匹克还是361度,2012年的新品都可以打到8折甚至更多,一些旧款则以5折甚至3折出售。 
  李宁(02331.HK)前首席执行官张志勇曾公开表示,2012年,工厂店及折扣店折扣率为50%~53%。 
  如此疯狂的打折,罪魁祸首便是堆积如山的存货。 
  以李宁公司为例,2011年其存货金额较上年同期上升了四成,超过11亿元。201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仅为0.44亿元,同比减少84.9%,其存货周转天数却激增到95天。另一龙头企业安踏至2011年底库存6.18亿元,2012年上半年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下跌17%至7.696亿元。 
  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早年大批量、大流通、低价格等简单粗放的扩张方式现在已不再适用。 
  收缩——变成这些企业的首要任务。 
  2012年上半年,李宁关闭了1200家低效门店,这一关店比例高达15%。至6月30日,李宁牌的常规店、旗舰店、工厂店及折扣店的店铺数量为7303家,较上年底净减少952家;经销商砍掉5家后为52家。同样的,匹克2012年也已减少1067家门店,安踏关店总数为110家。 
  数据显示,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主品牌门店的数量,经过一番整合,纷纷回到了7000家上下的水平。 
  一位行业人士认为,在消费动力不足、产品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前几年盲目扩产带来的库存和大肆扩张的门店,反而成为各大品牌的负担,“正常来说,在门店数量上介于6000到7000家足已覆盖全国80%的市场了。”这位人士说。 
  去库存 
  面对巨量的库存,服装企业不断尝试打折、电商、直营,以及回购等方式去库存。 
  然而,打折过度对代理商的积极性也会造成挫伤。一位二线城市休闲服装代理商杜先生对记者说,除去人工、店租,盈利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只要品牌的直营店一打折,自己几乎赚不到钱。 
  无底线的价格战让企业有时候不得不以近于零的利润来快速推货,成为一种“断尾求生”的不得已之举。以安踏的2012年某新款休闲男鞋为例,在实体店卖239元,而在天猫商城,团购价则为155元,相当于打了六折。 
  也有企业为控制新存货的产生,不断建立直营店和折扣店,逐步加大对销售终端的控制力度。然而,直营店比重越大,意味着运营成本越高,要求企业具有更为安全的现金流水平,以支付各种经营开支。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