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浙江服装企业:是加工厂还是打造个性化品牌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5日

杉杉总裁郑永刚认为,对行业来讲,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观念需要有一个转变。服装行业的新经济是什么?是设计高级成衣,是虚拟经济形态的模式。作为行业来讲,要不断地发布信息,让消费者、企业家接受新经济、设计品牌的到来。其次,传统产业现在利润空间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恶性,这些企业出路在何方?现在到了生死关头,必须要推出高级成衣。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后,设计品牌和高级成衣才是我们的市场空间,再也不能低层次地竞相削价。

法函诗是郑永刚的得意之作,开创了中国服装设计品牌的新概念。郑永刚还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国外大牌都是设计品牌,大部分是高级成衣,通过设计艺术引导消费者需求,时尚是靠引导的。郑永刚说,中国真正需要和国际接轨,需要有这样的设计品牌和高级成衣。我们要从低层次的恶性竞争中跳出来,这对服装企业是一种震动。为什么很多服装企业没想到?因为他们还是大量地做工业化产品。中国服装行业要健康地发展,需要一批像我这样始终与国际交流、始终探索、始终走在行业前面的人,把中国服装行业进一步提升。通过欧洲之行,我深深意识到将世界级的高级成衣在中国“克隆”,还有着观念、土壤等方面的差距乃至鸿沟,中国的高级成衣工业要想振翅起飞,必须大力打造设计艺术和产业资本两只翅膀。

雅戈尔:两种路线走向融合

近几年,雅戈尔总裁李如成多次去国外考察、谈判,他发现中国的服装业与欧洲相比差距20年以上。在欧洲,最顶级的服装都限量生产,在这个档次里人们只订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的品牌。并且,国际上的著名服装公司大多是品牌拥有者,他们建立了强大的设计和技术队伍,但他们几乎不直接生产。为此,李如成尝试过以OEM的方式与世界著名服装公司合作,以进一步整合雅戈尔的生产能力,进入欧洲和美国中档市场。

但李如成清醒地知道,雅戈尔要建成跨国公司,真正融入世界,必须先把自己的品牌做强做大,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为实现这个目标,李如成走了两步棋:2000年初,雅戈尔控股了宁波市外经贸委直属企业中基宁波分公司,利用它的外贸渠道和人才优势,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最近,雅戈尔又准备与世界著名贸易公司日本伊藤忠实行工商联合,到国际舞台大展身手。

投资6亿元兴建在宁波的雅戈尔国际服装城在规模和生产设备上均是世界一流水平--这不但让雅戈尔在与国际著名公司如皮尔·卡丹、NIKE等 的合作中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权,而且还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方面,雅戈尔采取了直接在国外开设分公司的做法,以求突破贸易壁垒和国外同行设立的诸多限制。

2000年,雅戈尔完成进出口2亿美元,产品远销日本和北美。李如成介绍说,雅戈尔要集中全国的男装设计精华,建第一流的服装设计中心,争取在十年内,使雅戈尔成为世界级的名牌。

记者参观了雅戈尔在宁波的服装城,理解到了所谓的服装“豪门”,试想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和证券市场的帮助,又有哪一家企业可以“鱼”与“熊掌”一起兼得呢?

中小服装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与服装豪门相比,一些中小服装企业就显得有一些微不足道了,但是它们也有各自的生存之道,在宁波有一家每年全部生产能力也不过四十几万套的小企业--培罗成,但是成为了各大航空公司、海关、法院和检察院等单位的制服供应商。公司总裁陆国信认为,公司成功秘诀在于专业化。作为一家中小企业,最希望的就是公司能够上市,有朝一日和杉杉、雅戈尔这样的服装业巨头比肩。

德隆点评:在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史上,无数的中小企业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的:仿制与代工。前者,在浙江经济中更普遍,虽然,仿制开始时曾经做过弯路,在义乌,温州等地,曾经出现过大量仿冒名牌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大量自有的品牌出现,最典型的就是温州的皮鞋业和服装业。

某企业的某一产品比较好销,马上,该地区就会出现上百家甚至上千家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相应地,该地区周围同时出现生产该产品的配套零部件的厂家与批发市场。使该产品的成本迅速降低。这种市场导向的结果是一个产业能很快地兴起,但也随着市场的需求的减少而迅速衰落。最典型的例子是永康的保温杯和踏板车,还有温州的无数产品。

一般论者以为之所以大起大落,是彻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缘故。这当然是事实。但如果就此想发展自有品牌,或者专做经营稳定而利润丰厚的产业,象杉杉的郑永刚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他认为国外大牌都是设计品牌,大部分是高级成衣,通过设计艺术引导消费者需求,时尚是靠引导的。郑永刚说,中国真正需要和国际接轨,需要有这样的设计品牌和高级成衣。

但我们不能忘记:雅戈尔总裁李如成多次去国外考察、谈判,他发现中国的服装业与欧洲相比差距20年以上。这20年的距离,并非我们一两年的时间可以弥补。欧洲的时装业,其背后是欧洲的时装文化。技术上的克隆比较容易,但文化的克隆却举步维艰。

在我们的企业自身发展能力还不能天天吃肉的时候,辛苦一点,每天三顿白饭能吃饱也算不错了。在历史上,我们吃“赶超”的苦头太多太多了。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71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