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经济危机爆发,经过三年的努力,美国经济再平衡战略目标已经日趋明确,不是所谓简单的再工业化,而是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可贸易化,这将深刻改变未来世界。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同样影响重大。基于对今后经济大趋势的认识,笔者想谈谈对中国纺织企业今后发展机会的几点看法。
在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复杂变化之时,中国和美国因为领导人换届而引起的种种猜测已经尘埃落定,2013年,变化是肯定的,中国、美国及欧洲都在为经济的复苏寻找路径,并且都会根据其他方面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
“中外企业之间合作空间变得更大”
按美国现在的发展模式,服务业从国内的不可交换部门变成了跨国的新产业,这种变化为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与空间。
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纺织企业的综合水平差距不小,这种相对的落后恰恰是国外成熟企业的机会,可能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商业利润,而不仅仅限于商品贸易。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柯达公司的破产提醒我们,成熟模式的辉煌可能是致命的,一时的创新必然会被持续的创新所淘汰。中国成语“后来者居上”是对经济活动中一些现象很好的描述。
例如,数码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获得信息及技术的能力及习惯,并且将获得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的机会。因此,中国纺织企业与国外企业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进行合作,而不仅仅局限在产品贸易方面。
例如,在品牌、产品设计、技术转让、销售市场的共同开发等方面,中国企业与国外客户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但是,如何将贸易伙伴转化为发展战略伙伴,中国企业自身的进步与实力至关重要。那些作为纺织行业排头兵的企业,可以通过和中国顶尖研究机构及大学的合作,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成为与国外企业共同拓展合作的资本。
“美国网络经济的异军突起是方向性的提示”
美国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密切挂钩的服务业发展计划,可以被看作是构建未来世界新经济模式的努力。
在国内,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进展。2012年,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网络销售又一次创造了奇迹,网络经济已经不是虚拟世界,国内家电业著名企业可以不顾自身强大的销售网点及庞大的专卖店,大举进军网络销售,并且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相比之下,中国纺织在利用网络经济方面的能力尚弱,企业在如何与信息平台融合和接轨方面基本没有形成系统。许多企业正在涉及的网络营销、企业ERP等,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未来趋势的微观层面的探讨,一旦形成基础能力,其发展可能是爆发式的。这里面的创新机会太多,空间极大,以至于我们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中国经济软着陆将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环境”
现在中国中小企业处境堪忧,例如成本上涨、税负过重、汇率变化、市场不振等,这些麻烦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后遗症,它能否解决及解决程度,要看一两年内中国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回顾一下,中国曾经因为投资扩张于1992年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经过两年多的治理整顿,在1995年实现了软着陆,之后的1995~2002年期间没有再发生通货膨胀。但当中国进入过剩型经济后,2003~2011年之后的9年中发生了三次明显的通货膨胀。在储蓄型经济中,没有总需求强劲扩张和宽松货币环境的配合,企业把上游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空间相当有限。所以,2003年后的中国通胀无论是供给面还是需求面的原因皆来自于政府型经济扩张。
至少我们现在可以估计到,中国未来经济政策的核心不会再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权,而是相反,中央政府要约束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我们将会在2013年逐渐且清晰地看到。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