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走出平原,开始登山--运动品牌:“寒冬”已至 洗牌或来临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7日

业内人士认为,本土运动服装品牌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较低迷,消费者购买力水平下滑,市场对运动服装的需求不振;另一方面,本土运动服装品牌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了品牌形象的提升,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
  认真分析国内主要运动品牌的产品和定位便会发现,其相似度高得惊人。例如,在产品方面,篮球、慢跑、综合训练、运动休闲是上述品牌均有开发的品类,更不用说在产品设计和LOGO上的雷同;另外,几乎所有的品牌都走过了一条“请名人”、“抢冠名”的广告营销之路,盲目的急速扩张和轻研发、重营销的本末倒置导致了运动品牌整体竞争力的逐渐减弱。
  研究机构对国内运动品牌主要客户群(13岁至30岁)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国内运动品牌的品牌形象比较模糊,款式、设计、名人效应等方面与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有相当的差距,各品牌间同质化、抄袭严重,年轻人对其品牌认同度低。
  亦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几年消费者需求的转向也是国产运动品牌频现颓势的一大原因。“十年前,穿一身运动服饰出门感觉很好,大家平时都以逛运动服饰店为时尚。”当时的李宁、安踏等品牌,也从国际品牌阿迪达斯、耐克那里分得一杯羹,借由需求东风,取得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但几年之后,ZARA、H&M等国外品牌掀起的时尚风潮很快盖过了运动风的劲头,直至今日,快速铺货和快速消费的理念依然盛行,曾经是运动品牌消费主力的年轻人群被快时尚夺去大半,需求变向,这是运动品牌折戟沙场的另一原因。
  事实上,国内运动品牌目前的困境也折射着“中国制造”在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普遍困境。早年凭借外部经济环境和人口红利优势,迅速抢占市场做到一定的规模,但在具备一定规模后却往往遇到难以做强品牌的瓶颈,只满足于依靠扩大规模所带来的粗放式增长上,一旦遭遇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便陷入了产能过剩和订单下滑的陷阱中,而这一点已经被多个行业的发展进程一再验证。
  随着行业增速的整体放缓,中国体育用品业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整个行业“二次洗牌”的趋势愈发明显。面对愈发不景气的体育用品行业,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直言:“明年将是关键的一年,就看谁能挺过去了。”
  业内人士预计,虽然各大运动品牌纷纷推出各种措施进行自救,但明年的形势可能依然不容乐观,“去库存化”阶段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而迎来行业复苏仍需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不适应形势的品牌将可能被淘汰,而最终剩下的品牌将由目前的近二十家集中到五家左右。
  “中国服装行业经历平原大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接下来的任务是登山。攀登山峰需要健康的体魄,需要装备工具,如何发挥服装行业的内生动力,构建新的优势是特别值得深思的。”这是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对于当前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道路的一个形象比喻。事实上,这个比喻对于运动品牌尤为贴切。经历了“黄金十年”发展的国内运动品牌,是时候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走出平原,开始登山”了。唯有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不断创新,差异化发展,才能走出寒冬,迎来新的春天。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12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