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爱折腾的服装行业 尾货价格低至0.1折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7日

霍振明的议价能力在逐渐上升。不过,他的下游渠道也在逐渐干涸。

“从我们这里批发库存的零售商越来越少,四年前,从服装厂上的尾货,基本能在半年内消化掉,因为省内和省外有十几家零售商进行分销,但今年,我们收到了8家的咨询,其中只有3家进行批发,这还是老客户。”霍振明感叹道:“新客户基本没有,老的也在流失。”

他所提到的转型,现在也在慢慢地实施。“把规模变小,专门做日韩单,放下国内的服装尾货和欧美单,这是减少成本的一种方式,日韩单从服装厂拿货的价格较高,但销量也总比国内服装尾货要好。”

新渠道

在另一边的东莞,霍振明将吕秀龄介绍给新金融记者。她同样作为尾货中间商,用自己构建的渠道销售尾货鞋和一些成衣。

时下,吕秀龄决定北上,在丰台的尾货市场拓展自己的业务。因为服装厂积压的尾货,现在也变成了自己的压力,她不能眼看着分销商离开,因此签约更多的分销客户,才能让自己生存下来。

“2010年我们年销售额是三千万,2011年2200万,刚过去的2012年,只有1700万左右,而利润空间相对也在减少,因为你对服装厂的议价能力提高了,而下游零售商对你的议价能力也相对提高。”——这是吕秀龄对价格的抱怨。

她提供的数据,一双普通皮鞋从工厂批发20元一双,几年前这个价格或许是25到30元,看似成本降低,但往下批发时,一双鞋的价格只能做到22元,而几年前30元一双鞋甚至能做到37元的利润空间。

“这就需要我扩大分销的规模,以前我有10家店分销,现在我需要找到20家,才能维持原先的利润水准,而零售服装业现在也不好干,特别是国产品牌。”吕秀龄说。

一个北上找客户,为微薄的利润建立起长尾渠道;另一个则转向专业的单一市场,并离国内品牌服装企业渐行渐远——尾货经营者们正在想法自救或离开这个囤货市场。

他们背后留下的,则是可观的数字。数据显示:仅2012年上半年,美邦服饰21.99亿元、森马服饰14.39亿元,报喜鸟、九牧王、七匹狼、乔治白等9大男装上市公司总库存达38.62亿元。

这些数字让服装行业看起来成为一个“危机行业”。像那些尾货代理商一样,转型是当下之急。

“实际上,今年的库存量已经较去年减少很多。”宁波服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峰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说,“本身投产就已经压缩了,去年的库存很高,没有消化完,今年的产量就有所减少。”

在张晓峰看来,传统的订单转包、打折、尾货代理商处理,已经是日渐式微的方式。“这些方法只能从库存中清理一小部分,并且代理商也越来越不好做。而电子商务才是王道。”

在宁波,包括罗蒙、太平洋在内的服装厂正在加班加点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与销售。张晓峰坦言,“目前,电商是拯救服装库存最大的渠道。”

而对于霍振明和吕秀龄们来说,他们的尾货生意早已经搬上淘宝等电商平台,但如何用“销售尾货来拯救尾货”,仍是一个青黄不接的难题,或许,也映照了堆积尾货的服装厂的前路。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93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