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向海外转移的企业面临政局不稳定、社会治安状况不佳、工人罢工带来的问题。二是当地币值、汇率不稳定带来金融风险。三是缺少熟练的产业工人、完善的产业链条,员工素质与中国工人的素质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机构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经常出现停水、断电现象,企业生产需求难以满足。四是上游原材料不稳定,与国内相比,东南亚地区的面料供给不容易满足服装企业生产的需求。
案例:“现在广东工人工资普遍在3000元以上,而在孟加拉、柬埔寨,人工成本仅是广东的1/4。”在海外投资设厂的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负责人佘文静说,该公司在孟加拉、柬埔寨的工厂受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延时等困扰。
国内转移出现瓶颈
一是“用工荒”、“技工荒”短期内不可能有大改善。企业用工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的缺乏,更表现在员工管理和生产效率不足。现在内地的工资水平很难吸引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工的熟练工人返乡就业,当地招募的工人技术水平不高。西部服装行业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使部分企业陷入“有订单、无技工”的窘境。
二是部分地方缺少清晰的产业规划,产业转移项目不能落在实处。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心情迫切,盲目制定招商政策,往往贪大,有大企业情结,总想招到大企业,而忽视了一个产业的整体和长远发展。而一些企业并没有做好规划,而是临时起意,受当地优惠政策的诱惑,搞圈地运动,往往会形成半截子工程,浪费资源。
三是产业链配套不完善。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发展较晚,在产业配套资源建设上还比较弱,特别是行业的区域整体规划还有待规范。
案例:彭州工业开发区遇到的产业转移发展瓶颈就是配套资源、设施、管理体制不完善。首先是标准化厂房招商已明显不利于大型企业入驻。如果在今后的发展中,再单一依靠标准化厂房引进小微企业,不但会制约大型企业的发展,更会对本已紧张的土地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其次是项目用地滞后,产城融合空间不足。加之征地拆迁难度较大,影响了一批项目的开工开建,迟滞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部分重点项目的开工开建。再次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一味将企业向成本更低的地区平移并非长久之计,而应在产业转移中升级发展,不断改善技术和营销方式,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