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解析:龙年中国服装行业多个未解的难题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

过了2012年12月的冬至,很多人都在网络上发表“感言”,这些感言仿若个人的年终盘点,有冲动、有理性,有回首、有展望。正如好望角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宏所说:“在这一天,你可以激越、可以疲倦,可以回首长路、可以纵马万里关山,可以思绪穿越、可以往事越千年。南国的红豆塞北的雪,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江州的丝竹姑苏的船,冰河铁马大漠孤烟……世事看遍,多少风霜多少哀怨,无非风尘云烟。心思收于眼前,才情付诸毫端,珍惜每天。”追溯着众人感慨,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服装时报》将今年产业、企业发生的几件大事盘点奉献在众人面前,希望对所有依旧奔波于行业、产业一线的服装人说一声:感谢昨日艰难,珍惜未来荆途。今日之“转”,即明日之“光”。

产业篇(一)

案例回顾

——2012年1月~10月,出口额虽有所上升,但数量依旧持续下降。

如果从产业角度来说,2012年让行业与产业头疼的一等大事,依然还是出口的大压力。2012年1月~10月,我国共出口纺织品服装2161.4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2.5%,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1月~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9%。1月~9月,我国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但在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则分别下降了0.8个和2.0个百分点。

 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成本上升,让“MadeinChina”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了以前的巨大竞争优势。出口型企业怎么走?要么“抑郁不振”,要么开始转型。于是越来越多出口型企业转做内销,以福建省石狮市为例,超过6成的外贸企业已“出口转内销”。但这个“转”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内销与外贸的销售渠道不同,其消化成本的压力程度也不同,如果出口型企业不转换营销思维模式,那么依旧死路一条。

如何“转”

有人说,外贸服装企业转入国内市场面临最大的尴尬在于大而不强,在品牌上的话语权不够,更多企业只能在产业链的前后两端之间苦苦挣一些血汗钱。外贸企业的尴尬“转内”,不仅要克服设计、技术等问题,还要面对内贸市场渠道建设成本高、周期长,企业缺乏经验、没心理准备等问题,更要学会怎样拓展品牌知名度。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了解过很多出口型企业转型的成功与失败,他并不赞成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转型做终端品牌。“外销企业转型做品牌,丢几千万元却看不到成效的企业也不少。如果说出口是走平坦大路,那么转内销更像爬山,这要求体质好、装备好,还要有科学的方法。”

“中国服装出口一半以上都是靠量支撑,而这样的企业一旦转作内销,研发、设计、采购商、供应商等一系列因素都要重新考量。改革开放的30年中,整个产业发展得非常快,原来企业扩张依靠的是速度、规模和低成本,而现在更重要的是提升内生动力。所以无论是出口型企业转内销,还是本土品牌拓展国内市场,都应该坚持提升自身的创新力。”深思陈大鹏的话,对于企业外转内也许会有些许借鉴。

“转”之点评

随着中国内销市场的平稳发展,国内外服装品牌都能看到这块肥沃土地的可创性。外销转内销,虽是可选之路,但却并不好走,众多阻力中最明显的就是科技研发及创新。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比起出口企业转内销需要花费大笔的费用在设计、营销、技术等方面而让企业变得更加窘迫,外销企业与内销品牌合作不失为一条更好的路子。正如陈大鹏所说,外贸型企业具备很好的加工能力和一定的设计能力,他们如果能与国内的品牌企业合作,是非常好的思路。
“对经济危机的大形势预估不够准确”,这是很多服装企业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都会说的一句话。是的,从来没有像2012年这样,消费的放缓和库存的积压导致零售商和品牌商都备感压力。告别以规模、数量取胜的年代,如今的企业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追求“质”的增长应大于规模的扩大,关键指标如单店平效的优化比销售额更为重要,终端的精细化运营再不只是口号。

价格战还能怎么打?

门店增速放缓、终端折扣增多和售罄率下滑等因素推动服装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85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