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检查监督方面,商务部重点抓了4项工作:
一是全面检查,不留死角。各省(区、市)清理整顿工作协调小组将组织商务、发展改革(物价)、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检查范围覆盖符合清理整顿条件的所有零售企业总部及门店,依法从严处理违 法违规责任主体。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将组成工作组,选取重点企业进行联合检查;组织两次督察,督察重点地区工作情况,防止“走过场”。
二是严肃整改,确保实效。商务部等五部门将依据职责分工,加强整改的监督指导。收取使用促销服务费不符合规定的要加以规范,违规收取的费用要责令返还,未明码标价的要监督落实,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行政执 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三是完善法规,建章立制。商务部等五部门将结合清理整顿违规收费工作,修订完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并争取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分类梳理清理整顿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完善规范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收费的制度措施,推动零售商供应商建立公平的交易关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四是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舆论宣传。清理整顿部际协调小组专门设立并在商务部网站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电子邮箱和邮寄地址,各省(区、市)协调小组都设立了举报投诉渠道并向社会公布。对于举报投诉发现的线索,相关部门正根据分工认真核查,属实的将严肃查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严重违 法违规的重点企业、重大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违规行为,促进公平交易。
大家说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曹立生
“零供双方的合作必须要有规则,更要符合市场规律,理顺零供之间关系就像大禹治水,高明之处不在堵,而在疏。零售商和供应商在产业链上可以彼此合作、共同分担风险。随着零售业的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供应链上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稳定,各方要追求眼前的利润,但更要考虑长远的发展。零售商收取供货商的部分看似不合理的费用,但是是由竞争模式决定的。”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秩序协调处工作人员
“为规范零售和供应交易行为,加强零售商收费管理,目前,清理整顿工作正在顺利开展,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若有纺织服装类企业被商场、超市违规收取了费用,可以向当地的商务部门反映,有关部门将依法调查处理。”
某百货一位普通的招商人员
“感觉每天就在应酬。大小饭局、聚会、茶楼聊天应接不暇。好像这就是工作。而事实上的工作成绩也就是在这些地方做成的。虽有些疲惫,但与被尊重的成就感比起来,疲惫一些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某企业多年从事销售的高管
“进一个店,公关是免不了的。吃吃喝喝只是小菜,更重要的是要给关键人物红包,数量一般都不低。公司也知道这些都在增加运营成本,但这是潜规则,不遵守不行。”
某韩国品牌经理
“商业存在共性。韩国童装市场目前存在价位虚高的现象,原因在于韩国各大百货商店出售的童装的售价中,流通费用超过了销售价格的5成。当中,百货商店收取的包括进店费在内的费用占据了售价的36%,加上百货商店柜台销售员的薪水,当中的流通费用占据了售价的51%。”
某国内知名服装企业老总
“早就想在全国范围内做直营,取消代理制。可惜的是,考虑到代理商在当地的人脉关系可以为公司解决掉很多难题,最终还是放弃做直营取消代理制的想法。代理商一般都在当地经营多年,各方面的关系都很牢固了。进百货店之类的工作没有他们还真不行。一是公司没有那么多人力在全国范围内公关;二是公关费用一般都是些隐性支出,公司在尺度上也难以全面掌握。说白了就是找到能办事又能有信任度的员工不容易。索性还是由代理商去完成吧。公司与代理商共担风险,省了不少心。”
分析人士
“百货的现金流25%资金来自拖欠货款,9%来自预收消费者资金;自身业务利润仅占15%。也就是说,百货店25%的现金流资金来自原本应及时给供货商、品牌商的应收账款,如今却成为百货店的无息贷款。
在百货商场采取联营扣点的模式下,百货商场对品牌商统一收银,然后给品牌商一定付款账期。部分品牌商反映,如太平洋百货、百盛等声誉较好的商场,账期可在45天左右,不合理的结算日期为两个月,声誉较差的账期可长达半年甚至更久,这让品牌商资金链相当紧张。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品牌商也还在苦撑局面,不敢轻易言退。
这种不合理的资金局面,对于百货商和品牌商都存在着安全隐患。目前,不少百货业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门店扩张和投资,有些甚至涉及股票、地产投资。这种投机性的产业存在很大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零售企业和被拖欠货款的品牌商、供货商都会被殃及。”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