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太大业内建议改变现行流通体制
根据中国棉花协会公布的调查显示,元旦前后纺企用棉以国储棉和进口棉为主,上周棉花行情比较平淡,导致现货供应更加紧张。
昨日,中储棉正式开始向市场投放储备棉。不过,并非所有的纺织企业都为本次抛储感到欣慰。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本次抛售的棉花为2011年及以前年度入库的棉花,这让业界对其质量表示担忧。
“棉花是越放越次,好的棉花放两年也不行了。我们主要用高档进口棉,这次抛储的棉花质量可能会不符合我们的条件。”昨日,一家大型纺织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上述负责人说,中储棉这两年连续大规模收储,目前库存已经超过900万吨,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往年的,相当于把好的棉花放坏了,而企业却面临着原料短缺。
昨日,记者登录中储棉官方网站查询投放公告发现,中储棉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储备棉竞卖交易系统以公开竞卖方式投放储备棉,此次出库销售的储备棉竞卖底价为19000元/吨(标准级),其他等级棉花按照品级差率3%、长度差率1%进行测算。
公告要求,参与企业于2013年3月31日前的最大竞买数量不得超过其2个月的棉花使用量,且购买的储备棉仅限于自用,不得倒卖。
“虽然抛售条件不错,但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还是不会参与的。”昨日,杭州一家棉纺企业负责采购的人士对记者说,关键是没钱,年前要给工人结算工资,没有其他资金参加竞拍了。
另一位棉纺企业负责人同样对记者说出其遭遇尴尬境地,目前国内成本压力太大,企业在对外竞争方面处于劣势,经营很困难。再加上快到农历年底,各方面支出较大。
“中国应该在棉花流通体制上有所改变。棉花的生产和流通应该做到市场化,而不是靠收储和进口配额调节。现在的状况已有些扭曲,由于国家收储后自身的压力大,国内棉花价格高企业不愿意买,国际棉花价格低,没有配额又买不到。”夏令敏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