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商寅泉:不要在“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上制造矛盾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7日

“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矛盾吗?有人说矛盾,因为“制造”代表苦劳力,是“低端”,而创造代表核心竞争力,是“高端”;有人说不矛盾,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樊纲,他说,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企业的低利润,没有产品的低利润率,他最近撰文说,中国制造业至少需要再发展30到40年,才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才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完成中国的劳动力转移。 
  笔者赞同樊纲的观点。说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不矛盾,首先是基于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治国方略的正确,再加上和苏联的友好关系,我们迅速发展了庞大的制造业,我们的农业机械、机床制造、建筑机械、服装鞋帽、纺织产业、工艺品及轻工机械等,在上世纪50年代如雨后春笋,一改解放前的手工业为主的局面。制造业的发展解决了大批的就业问题,其效果是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要求。改革开放靠的也是中国制造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制造业的雄厚基础,空谈“中国创造”,谁能说得准要创造什么,凭空创造能创造什么?只能照猫画虎弄点儿什么动漫产业而已。 
  坚守“中国制造”,发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用制造强国的强大市场占有力增强中国竞争力,这一点必须坚持。从美国金融危机蔓延至欧洲的欧债危机,使西班牙、希腊等国深受其害,在呼拉拉倒下一大片国家的欧洲,德国稳坐钓鱼台,经济仍保持强劲态势,原因就是德国在施罗德时代就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德国用德国人特有的品质,在以奔驰宝马奥迪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军工和民用机械制造业以及手表、轻工业品方面坚守阵地,坚守制造业30%对GDP的贡献率,这就保证了在金融危机冲击到来时,德国以强大的实体经济和完善的工业产业结构抵御虚拟经济的风暴肆虐。德国今天的强势地位,德国的坚持,证明制造业并非代表落后的生产方式,证明工业化、产业转型并不是完全放弃既有传统。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没有矛盾,不能捡了芝麻扔了西瓜。中国需要用制造大国的统领地位解决庞大的就业人口,中国需要坚守制造大国的优势地位盘踞国际传统产品、日用品市场,中国不能用抛弃“制造”的方式追求没有根基的“创造”,中国更不能有过多的制造企业不务正业去搞以钱生钱的资本运作。在制造中创造,用创造带动制造,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这才是正路。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96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