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采访纺织企业发现,多家企业的机器有一定量的闲置,而经营者最担心的是春节后新一轮的用工荒,工人在春节后会出现返乡不归、跳槽等现象,这会让企业的用工情况雪上加霜。
记者调查
“产能没有全部发挥”
“在纺织行业干人力资源,估计是最累的了,平时工作忙不说了,光是应付年底和年初的用工荒,就够让人劳神费力的。”即墨市一家服装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王经理告诉记者,公司规模属于中等,一线缝纫工人有三四百人,这种中等规模企业在用工上最纠结,工资不高不低、福利不好不坏、订单不多不少,很容易造成员工的流失,只能是人力资源部不停地去招聘、想办法留人,但实际情况是太高的工资支付不起,和大型企业的福利相比,也总是差一截。
记者采访中发现,服装加工车间的产能利用不足,是服装企业的一大难题,“600台缝纫机,最多的时候开动500台,人少的时候,连六成都开动不起来,一方面是订单问题,而到了年底订单量大的时候,人手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家中型外贸加工企业的经理表示,年底各个厂子都不缺订单,只能靠加班赶进度,但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增加一批缝纫工缓解劳动强度才是正理,否则加班过多会把工人累跑。
服装厂常年招5000人
服装加工行业缺工年年都喊,到底缺到了什么程度?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常年从事企业招聘的青岛易职通公司,该公司执行总经理吕欣颐介绍说,纺织服装行业的用工荒近几年一直存在,让公司代招聘的此类企业从来没低于过60家,较大型企业基本上开口就要100人以上,“我们最愁的是帮这类企业招人,比如来了几百个工人,都不好决定该先给哪些单位,有时候十分纠结。”吕欣颐表示,这些企业招聘缝纫工、纺织工的用人需求,常年保持在5000人以上,尤其是春节前后的招聘会上,各服装企业几乎是动手抢人,只要工人有意向,马上开来事先准备好的车,立刻就拉到厂子的宿舍里。“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各服装企业不停赶订单,经济形势稍微差一些,很多企业也不敢过度裁员,因为说不定哪天会来大订单,人不够订单就完不成。”吕经理说,有的企业尽管缝纫工很多,但熟练工缺乏。
缺工原因
年轻女孩不差“辛苦钱”
说起缝纫工,不少接受采访的服装厂管理人员都表示,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辛苦活,不能吃苦的人是绝对干不了的,除了长时间加班,长期坐着也让人受不了,缝纫工几乎被列为年轻女孩最不欢迎的工作之一,“辛辛苦苦的,每月才赚三四千元,还不如干服务员,而且这两份工资的前景也没什么太大差别。”一名餐饮业的服务员这样对记者说。
“在服装车间干的是辛苦活,年轻女孩根本不差这点辛苦钱,而且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也舍不得让孩子来受苦。”在市人社局举办的招聘会上,一名服装外贸企业招聘负责人称,缝纫行业的年龄逐渐偏大、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但年龄稍大的女性,在户籍地工作还比较现实,外出打工则比较少。即墨一家大型服装厂分公司的一名经理表示,厂里的缝纫工多数是1999年前后来的,超过半数是本地人,是业务骨干,外地打工者的流动性太大,年龄偏大的都结婚后带孩子,年轻的则很少愿意干缝纫工。
外地工厂抢走大批工人
“这几年工资从2000元涨到了3000元,吃住都管着,但人手还是不够用,我们都快没办法了。”从市北区搬迁到郊区的一家纺织公司招工代表每年都被招聘工人的事弄得焦头烂额,工资上涨了那么多,但来的人不多,因为很多工人被当地的企业留住,不愿意外出打工了,“国家对中西部的扶持力度很大,甚至有青岛的企业在中部地区设厂子,很多人就过不来了。”一名招工代表说,除了工人在老家工作外,江浙地区的加工类企业也抢走了大批工人,之所以放弃青岛,一方面是前几年缝纫工的工资水平不高,给打工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是江浙地区产业集群更庞大,打工者希望找到更多机会。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