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北京不少商场在招商时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品牌进驻时喜欢紧邻开店,比如丝芙兰喜欢跟着GAP,如果GAP来了,丝芙兰就好谈了。
业内人士指出,紧邻开店的方式,最早是从国际一线品牌开始,如今已蔓延到所有品类的各个畅销品牌。在经济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品牌“抱团出击”,会有很多优势,比如共同营造一个好的商业氛围、租金也比单枪匹马强势得多等。
金源新燕莎MALL策划推广部部长查威说,品牌紧邻开店这种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百货商场就有了,不过,当时只局限在国际一线品牌,比如要引进化妆品品牌CD,对方会问,“我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前边是谁?后边是谁?”这是因为,品牌公司要一个跟自己消费目标群相匹配的购物环境。现在紧邻开店的现象在化妆品品类中依然很明显,比如Dior、兰蔻、法国娇兰等品牌。
查威说,有些百货商场,在不太成熟的前提下,不可能一上来就把商业氛围做得特别符合自己的目标客群,需要有个慢慢调整的过程,一般需要三五年的调整时间。但相对成熟的品牌,不愿意有这个磨合期,所以它们形成一个联盟,要么都不去,要么一起去,有利于共同营造一个好的商业氛围。
首地大峡谷购物中心总经理李纲表示,现在招商必须有突破口,就是要找到领军品牌,比如鞋品牌,百丽是老大,它来了,再招别的品牌就比较容易。
品牌聚集紧邻开店,各怀“心机”
品牌紧邻开店的动机,并不完全一样。
一种是“抱团出击”,运动品牌扎堆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据业内人士透露,运动品牌销售特别需要氛围,很多商场喜欢将运动品牌的通道做成跑道,就是利于形成氛围。如今,运动产品越来越专业,他们的货品深度够了,但宽度不一定够,多个品牌聚集可以互补,而顾客可以一圈逛完,从头到脚都买齐。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介绍,很多同类品牌在一起开店,容易吸引某一类消费人群的聚集,因为这些品牌组合在一起,就有一个天然的商业氛围,可以形成一个聚集效应,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这也是运动品牌一个发展的模式,一块谈判,一块入驻,很容易营造出一个同类品牌聚集的商业生态,而单独开一个,可能风险很高,全开了,消费者自然就来了。
“只有一家店,我未必会去逛,但店多了有视觉冲击,也方便货比三家。”购物达人赵静说。百货店以前最吸引消费者的就是将同类品牌放在一起,逛起来很过瘾。
赖阳说,商圈概念上有个着名的“海滩原理”:在一个海滩上做冷饮生意的两家商贩,一开始各自的商圈范围是均衡的,每人在一个角落,但由于竞争因素最后他们集中在一起,共同吸引顾客。
不过,每一家店的存在都会给周边的环境带来各种效应,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称为外部性。赖阳说,这些既有竞争又有互补的品牌最终考虑的是外部的经济性大,还是竞争性大,这就决定了他们最终决定是单枪匹马还是抱团出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