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优化助力发展
我国棉纺织产业的转移,大致可分为省内转移、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向周边如东南亚国家转移3种。产业的转移,可以说是一次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产业转入地区因具有某种显著优势,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生产,而企业的入驻,也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近年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品种稳定,而且都是优质棉,但不少棉花大县没有自己的棉纺企业,为卖棉花而愁。而我国东部许多企业却被用棉问题困扰,国际市场棉花短缺、棉价波动较大曾一度使国内棉纺行业的老总们寝食难安。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曾表示: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自己种植棉花,在新疆建立棉纺厂,既节约了成本又规避了风险。于是华孚等一批棉纺企业入驻新疆,使供需双方找到了“双赢”的突破口,将棉花的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竞争优势。
新疆的棉花资源吸引着众多企业,同时,企业也使新疆棉花种植的品种、模式、产品购销模式等发生了变化。棉花和棉纺厂的紧密的结合,对优化棉花品种结构,整合农业科技力量,推进新疆棉花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企业在新疆建立棉花基地,取消中间环节,增加了企业利润,也提高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尽管2012年全球纺织市场持续疲软,内外棉价差也在困扰着企业,但华孚色纺依托自身强大的品牌支撑,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积极开拓终端市场,实现在逆市中销量的高速增长。华孚色纺不断推进前瞻性产业转移,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投入,实现了从产品结构优化到棉纺产业升级的过程,在更高层次上确立了以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为主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据了解,新疆每吨纱的生产成本要比内地低2000元以上。除了优质棉价的成本优势,还能分享新疆纺织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聚集效应。同时,新疆地区特殊的税收优惠及补贴政策亦为华孚色纺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河南扶沟县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成功案例,产业聚集区纺织工业园形成了以规模化棉花订单、精细化棉花加工、电子化棉花物流、高品质精梳棉纱、织布、印染为链条,以国内、国际市场为依托,富有地域特色和纺织行业优势的产业化格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良性发展大有可为
实践证明,棉纺行业进行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优势互补的有力举措,是行业未来的继续发展的方向。目前纺织产业在新疆的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已初见端倪。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仍将把产业转移作为重点工作,并将不断完善和明确产业转移的各项制度和政策。
河南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我国的棉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发展得较早,但在有些方面还不够成熟,很多时候需要政府的干预。另外,产业集群地应给产业转移过来的企业的后续发展给于足够重视,增强对转移过来企业的科技、融资、人才和大众服务体系的支撑,加强发展后劲,以免让转移过来的企业“水土不服”。
由东向西的转移加速了我国棉纺织企业优胜劣汰的进程,促进了行业技术的研发创新,同时,随着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产业链间的无间合作以及各种政策的完善,相信棉纺行业会熬过这个“寒冬”,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