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棉纺织行业正承受着产业升级带来的转型阵痛,尤其是一些中小纺织企业在进口棉资源获取上处于劣势地位,加之销售渠道狭窄、劳动力成本较高,转型可以说是举步维艰。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到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我国的外需市场急转直下,棉纺织行业的一部分产能只能转战国内,但却遭遇到内需乏力的沉痛一击。随着矛盾的逐渐加深,如何引领内需市场健康发展,成为各方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望缓解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 
  自2011年政府为保护棉农利益而启动收储以来,大部分的棉花资源进入国库,政府成了最大的买家。国内棉花价格是托住了,但是外棉价格的下跌,将整个市场割裂开来,内外棉价差达到5000元/吨,让国内棉纺织行业在出口贸易中承受着成本高昂的压力。整个棉花市场也似乎回到了统购统销的时代。原本助力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的出口已经不行了。欧美发达国家,从家庭到企业,正处在降低负债杠杆的过程中,新兴市场短时间内又难以弥补发达国家留下来的缺口,出口只能转做内销。而恰恰我国由于社会保障不足一直未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内需市场,这使得国内棉纺织行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进则国际需求不足,退则内需市场不足,双重挤压之下只能减产甚至停产。在这种情形之下,整个棉花市场显得萎靡不振,内外棉价格也一直保持双轨运行。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