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2013年1月18日的数据显示,2012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投资贡献率为50.4%,净出口贡献率为-2.2%。虽然消费占了GDP比重的半壁江山,但这是在出口萎缩的前提下获得的,相较欧美发达国家70%的内销占比,依然有较大差距。从数据可见,“三驾马车”似乎已经变成了“两驾”。在这种背景之下,抓紧培育强大的内需市场,才能适应棉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需要。 
  而推进“城镇化”正是培育内需市场的动力源。我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57%,其中有一部分将转为城镇人口,我国还会存在一定的人口红利期,这对于解决棉纺织行业用工成本高的问题很有帮助。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是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是发展大农业,还有各项投资的开展。企业的投资潮有助于增加就业,增加百姓收入。2013新农村医疗保障重点将向大病转移,这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渐完善,这有助于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性收入,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在2013年1月20日结束的中纺圆桌论坛第八届年会上,国家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范剑平[微博]指出:“未来从正常的,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变化的过程中间,‘城镇化’加速阶段,衣着类消费的比重将先上升后下降。”也就是说,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最先升级加速的是衣着类的消费,慢慢才会延伸到别的消费领域。 
当前我国的棉纺织市场只所以会出现内外棉价格双轨制运行,跟没有一个强大的内需市场有一定关系。强大的内需市场中,消费人群更关注服饰的品牌、创意和质量,棉花价格无论是20000元/吨还是15000元/吨,并不能直接对终端市场的消费造成冲击。所以要想解决当下棉纺织企业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内外棉价差高企所引发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难题,必须转向于建立一个强大健康的内需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城镇化”各项规划的推出,各项政策的展开,必将助推我国棉纺织行业做精做强。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