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重塑优势
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纺织服装行业面对着很多未知的内容,如何在摸索中寻求正确的发展之路,这不仅是企业在实践中需要面对的,也是行业需要思考的。孙瑞哲在谈到转型升级时这样说:“从整个行业运行可以看到,趋缓是现在一个核心的主题,也就是说产值增长、利润增长水平以及出口都趋缓。从宏观经济可以看到,这种增长的趋缓是一个大趋势。我们行业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我们遵循了同样的发展轨迹。如果有人把这种趋缓,作为中国整个竞争力下降的一个突出表征的话,我不能完全同意。其实在这种大的背景、大的趋势之下,可以把这个作为行业调整的一个机会,这种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调整,不妨把它认可为一种结构性收缩,而这种结构性收缩,不失为我们行业一种良性的防御手段。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通了,过去资源消耗为代价的规模扩张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通过这种大形势的变化机遇去调整,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契机,也不失利用这种契机形成一种良性防御。”
孙瑞哲还谈到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的趋势。他谈到,美国一直保有相当大的一块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并且从前几年开始,以西海岸为代表的服装业在回流。最近还有数据显示美国在纺纱领域的投资在增大,制造业回归趋势非常明显。随着中国相应成本的增加,随着对整个全球供应链安全的考虑,美国经济战略确定的四大支柱其中美国制造、本土能源是非常重要的支柱。而在能源供应方面,美国是可以建立完全独立的能源供应体系的。美国还出台了《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等。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对于美国使用的国旗是中国制造的问题,美国也进行了大幅度的炒作,尤其是规定了美国政府机关今后采购必须是百分之百的美国制造,这都对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显然,作为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化建设,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转型期,同时也是风险高发期,更是战略机遇期。越是在危机情况下,可能越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契机。美国或者日本等国家,他们都经历过这种危机,他们都通过这种危机形成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中国也不能例外。
对于优势再造孙瑞哲谈到:“关于优势再造的路径,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外成熟的路径。以日本为例,日本它的纺织服装业发展对我们非常有借鉴意义。它原来也是通过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以出口为主,到了后来逐步为国外品牌加工,而且加工地区就在东京一带,逐渐它从服装出口变成进口,因为随着它生活水平的提高,70年代整个经济腾飞以后生活水平开始提高;80年代开始,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兴起;到80年代末期、90年代以后,随着一批日本设计师的成长,日本以东京为代表,成为了世界时尚新的策源地。进入到新世纪,日本仍然关注、支持高性能纤维纺织品领域。并且日本还拥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等等这些世界级的设计师。
作为中国,我们在重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化优势的时候,应该走什么路径?首先要实现工业化。现在对现代化的描述是四个方面,工业化是基础是驱动。作为现代纺织工业的描绘,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用劳动密集型来形容纺织服装行业,实际上劳动密集型它应该成为一种历史性的行为。客观地讲,劳动密集型也只是对产业某一端,对加工型服装的描述,它并不能代表全行业的特征。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应该成为一个新的产业符号。产业低附加值要让它迅速成为过去,高科技内涵、时尚元素应该作为行业新的特征来出现。先进的绿色制造技术、品牌经济主导的行业生态、知识密集型的人才布局、公平开放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现在新的产业符号,也是纺织工业应该具有的外部形象。”
他还谈到,作为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化优势,要强调融合、需求分析以及产业资源衔接。无论是农业,包括文化,还有服务业,各个领域在主动谋求和纺织服装产业的融合,纺织服装产业要积极寻找一些对接的通道。
孙瑞哲还对体系化创新有一个解释,他认为,在体系化优势引导里面,首先是科技创新的优势重构。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而且科技创新为整个行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在过去这些年也带来了很多实际的效应。作为科技创新的细分方向,包括在节能减排方面,也产生了促进作用。一个是基础研究,一个是绿色技术,还有一个是智能化技术。它代表了行业下一步发展重点和关注方向。
2013年已经到来,对于2012年的思想梳理对于整个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在经历了2012年的诸多挑战之后,行业进行了很深刻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后的总结对于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无疑是智慧的结晶。纺织行业在2013年整个宏观大势没有很多变化的情况下,要充分运用这些智慧的结晶,继续迎接挑战,不断前行。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