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马上就要到来,过年添件新衣服,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供人们选择的衣服颜色、款式越来越丰富。然而与此同时,服装行业中价格一路上涨、国产品牌缺失等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工资福利攀升加上劳动力数量下降所提高的人力成本;商业地租涨价、运输价格上调提高的商业成本;水电气等资源价格的上涨等,还有外部市场萎缩、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所造成的外贸利润的减少等不利因素所造成的压力……另外,由于物价不稳定,消费者购买力在下降。那么,服装的生产、销售如何适应百姓需求,让百姓在穿得漂亮的同时减少开销,穿得实惠?
年关到了,且看服装企业如何博弈。
运动装企业力挽订单颓势
当前,棉价和成品的巨大价差并未转化为服装行业的利润。统计显示,2012年纺织服装板块84家上市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64.13亿元,较2011年同期下降接近20%,其中亏损最大的企业的亏损额,几乎是2011年的3倍。“年关难过”是眼下不少本土运动品牌经营者的心声。上月初,福建各大运动品牌频频关店的消息还在业界引发震荡。作为体育品牌业绩“晴雨表”的订货会,目前又曝出一片惨淡之声。
根据各本土运动品牌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一些知名品牌在2013年二季度的订单总额普遍下滑。事实上,除了订货总额普遍下滑,产品滞销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各运动品牌的日子恐怕也不太好过。为挽回业绩,也为降低成本,各个企业开始竞相“出招”。
厦门万杰隆集团董事长许木杰指出,从去年开始,他们就推出了“1+E”模式。“就是线下体验店和线上网店相结合。”许木杰说,他们还研发出“E终端机”,消费者可在“E终端机”试穿并购买服装。匹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缓解沿海地区人工成本上涨的影响,匹克于山东省菏泽市兴建了另一个服装生产基地。而特步电商总经理肖利华则表示,未来,运动品牌不应纠缠于“价格战”,而是要打造快速供应链。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