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房地面装上了大跨度的轨道式给桑喂蚕装置,记者蹲上离地面二三十厘米的装置,体验到了喂蚕和冲洗、消毒蚕房的省力与高效,喂蚕再也不用隔几步垫一块水泥砖,艰难地背着桑筐踩着水泥砖走“梅花步”了,仅饲养面积就增加了16%以上。
“养蚕,最忙的是上蔟,一张蚕一般要4人伺候,现在一人就够了!”该社会计蓝素芬说。蚕房已装上方格蔟自动上蔟装置,一串串均匀挂吊的方格蔟上蔟架可自动下降,让熟蚕自动上蔟结茧,然后升高方格蔟清理蚕房,提高蚕茧质量。采茧也用上木制方格蔟采茧器,效率比手工提高7倍以上。
“尤其喜人的是,配置循环综合利用设施,利用废蚕沙产沼气,解决了污染难题,实现了无害化生产。”宜州市农业局技术人员陈爱军介绍,已建的20立方米的大沼气池可供60人生活用能。
管理也实现工厂化了。蚕农成了工人,每工日80元;种桑实行股份制,以桑园面积入股分红,每亩一年先固定分红500-800元,年终还视利润分红。种桑实行统一桑种、施肥、消毒、治虫防病等。
“这样种养降本增效,亩产值可达9000元,比单家独户养多了一倍。”石忠胜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