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广西宜州市石别镇永定村纳单屯就忙起种桑养蚕的事。
“跑了几趟,又租到了五六亩地。”该屯集约化养蚕专业合作社社长石忠胜,见到新春走基层的记者便乐呵呵地说,“我们搞了‘工厂’养蚕,合作社原有181亩桑园不够了,去年租了50亩,今年又租30多亩。”
“中央一号文件正鼓励土地流转,你们一个社就流进了80多亩,不简单!”
“还不够呢!每亩年租金500-800元,看看哪里还有出租,有多少我们租多少。”
“能消化得了吗?”
“能!我们去年已将分户养蚕变成了‘工厂’养蚕,效率效益倍增。去年国庆节前,全国现代蚕业创意创新创造跨越发展现场会都开到我们这里来了。”
石忠胜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去年年初,宜州市农业局扶持30万元,我们自投10多万元,建起每间100平方米、能养3张蚕的6间大蚕房。”副社长石忠卫补充道。
迈进挂着“宜州市纳单集约化养蚕专业合作社”、“桑蚕创意创新创造示范基地”等牌匾的厂门,只见6间大蚕房分两边排着,尽管距养蚕虽还有月余,但生产准备已经就绪。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