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开始有了基本的定量,张丛斌有时间了,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微博上,与姑娘们交流,了解她们的需求,建立更强的信任度。
越来越多的姑娘们开始跟张丛斌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家长里短,感情危机,无所不谈。有一次,一个姑娘跟他说:“裁缝,要不我嫁给你吧?”“为什么?”“因为每个姑娘都有个当服装店老板娘的梦啊!”“那也不用嫁给我啊?这样,我拿一件衣服出来,你来做老板娘啊!”
这次调侃让张丛斌突发奇想,在微博上搞了一次小活动,方式是拿出一件小圆领西装,说明设计成本为1000元,分为100股,每股认购价是10元,每增加1件的订单,每个股东可分到0.2元的分红,分红达到100元/人时,自己就拿这100元去给每个股东定制一条成本100元的丝巾(这样的丝巾市场价格约为600元)。
活动一经推出,两天之内,股权被认购一空。很快定单就达到了每个股东都能分到一条丝巾的量,而姑娘们也如约拿到了这条丝巾。
张丛斌的创意引起了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注意,对方打来电话要采访他。这次电话采访播出后,张丛斌的微博爆涨到5万的粉丝。
在张丛斌的模式中,姑娘们要付出时间(下单一个月后才能拿到成品),才能得到以25%的价格收获100%品质的衣服;而张丛斌则是以拿更少的利润与更多的服务,换取更稳定的客源与更低的成本。
张丛斌又想,能不能再玩大点?目标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家店!
张丛斌与上海的粉丝们合开了一个店,他本人投51%,还有49%让上海的粉丝们投,1000元一股,最多10股。这个消息通过微博一发出,短短三天就收到了好几百万的投资意向,远远超过了投资额度,他还需要一一劝说,姑娘们,不要投那么多,只要一点点就好了。就这样,上海店仅仅用了9天就开起来了,同时他还多了100多个老板娘。如此操作的好处是:姑娘们投入不高,却又积极性很强。毕竟是自己的店,每人带几个朋友来购买,店铺的业绩很快就能上量。而张丛斌还为她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店铺管理模式,姑娘们完全不用自己操心店面的管理问题。
针对上海店,张丛斌又突发奇想,要在上海店的周边开设一些“卫星店”,在交通枢纽附近的寻找10平方米左右的半临街小店面,制作整片的全封闭玻璃橱窗,里面挂上下一季的样衣,等于一个巨大的实体广告。看到中意样式的姑娘,能在橱窗上看到:请喜欢的姑娘到某某街某某家的实体店试穿!
这个“卫星店”是全封闭的,不需要店员驻店,运营成本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因为并非完全临街,而且面积较小,租金成本不会很高;因处于交通枢纽附近,人流量较多,漂亮的玻璃橱窗有很高的回头率;长期租店面比短期的广告成本更低,且效果更佳……
起初,“粉丝”大多是被他的服装出奇便宜的价格所吸引,认识他之后,便多了一份朋友的关注。他的很多微博留言令人印象深刻。母亲节的时候,他写下这样一段:“每天给姑娘们赶做衣服,刚才泪醒,梦见老家久病的娘。起身翻出几颗没舍得用的扣子和面料,赶做两件衣服吧,一件给娘,一件给微博中有缘的人,我会留一颗珍贵的扣子给你,让你亲手为妈妈缝上……”后面上百条留言,大家都争做“有缘人”。
在节目快即将要结束的时候,张丛斌他回忆起,最初促使他进入裁缝这一行最初的感动:曾有一位非常触动他的女顾客。这位女顾客在商场里看上了某品牌的一件衣服,前后去了三次,但是都狠不下心去购买,最终痛下决心要去购买的时候,到了商场那件衣服已经下架了,她当时就哭了。“我们的顾客都是年轻女性,她们都希望自已能够很美,她们需要好衣服来妆点自已的生活,但是那些虚高的价格让她们那点基本的心愿都变成一种奢望,这是很残忍的一件事情。”为了满足这类客户的需求,张丛斌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着,更加的努力,他说:我实现了我的梦想,也实现了更多“姑娘们”(张丛斌亲切的称他的客户为“姑娘”)的梦想。(中国商业电讯)
创业启示:
1、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市场非常重要的。
张丛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之上,其明确地将目标客户定位为能理性消费的“中等收入水平”的女性,做大家都能买得起的好衣服,从而删减不必要的环节。
2、在传统行业中创新商业模式,开创蓝海。
服装业作为传统行业,市场细分较全面,竞争激烈,高端产品不断进行营销大战,低端产品的不断进行价格屠杀。在传统行业中,如能进行一定的“模式创新”,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特定需求。
3、创业者应该注意新媒体的影响。
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会给创业者带来不同的机会和挑战。从传统的纸媒、电视,到后来的门户网站、SNS网站人人网等,都有不同的体现。微博作为当今国内炙手可热的信息传播方式,其作用不仅仅是作为普通信息的传递,也可以作为商业业务的拓展平台。在国外,通过微博、等SNS网站进行病毒式营销,早已是常事。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