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2012年中国玻璃纤维行业经济运行特征及趋势解析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6日

织物出口价格8年仅上涨6.7%

玻璃纤维织物的进口数量自2004年以来基本保持在五六万吨左右,除去金融危机的影响,增减幅度基本在10%左右,没有大起大落。2012年的进口数量为6.4万吨,增长率为13.4%;而其出口数量自金融危机后持续上扬,2012年玻纤织物出口数量为17.95万吨,同期增长率为48.41%。

尽管玻纤织物出口量只占玻璃纤维及制品整体出口量的15%,但其出口额却占到总出口额的26%,企业以此为契机进军玻纤深加工领域,带动了国内玻纤制品的深加工浪潮。但是国内玻纤织物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4年进口均价为3904.8美元/吨,2012年12月为6996.66美元/吨,涨幅达79%。而出口价格从2004年的2666.4美元/吨到2012年12月的2844.9美元/吨,8年仅上涨了6.7%。

短切玻纤存在6万多吨进口缺口

2012年短切玻纤进口6.4万吨,增长23.65%;出口10.6万吨,增长27.63%。短纤的进出口自2004年以来都持续上涨,国内外对短纤的需求旺盛。建议国内池窑厂以进口纱为榜样,学习“在线短切”,堵住6万多吨的短纤进口。

玻纤制品小品种发展前景可观

2012年玻璃纤维薄片(巴厘纱)出口1.16万吨,出口量增长19.84%,出口金额为0.27亿美元,增长28.06%。玻璃纤维制机织物(30厘米以下)2012年出口总计4113吨,量虽少,但自2010年以来大比例增长,这3年每年均增长50%以上,且其出口金额的增长率大于出口量的增长率,进口也在减少,这已经与2006年以前的情况大不相同,说明我国生产的30厘米以下的玻璃纤维制机织物品质提升、附加值提高。如果以池窑纱的发展历程为模板,就玻纤制品小品种发展几个有规模的大厂,相信前景可观。  

 

3、玻纤产业链下游风景独好

据JEC统计,美国每年人均复合材料消费量约为8千克,而中国只有1~2千克。相对于国外玻纤品种已发展到2万多个,规格达6万个以上,平均每年增长1000~1500多个规格,我国玻纤品种只有6000多个,规格不足2万个。

照此数据,玻纤行业仅在国内就有非常广阔的天地,我国玻纤制品大展身手的时代还未来临。而深加工制品的附加值有多高,进出口均价对比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全球经济放缓,欧债危机持续蔓延,今年行业总体形势不太乐观,但是玻纤产业链的下游却风景独好。2012年不少生产玻纤纱的中小企业抓住“十二五”规划转型升级、深化加工的契机,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迈进玻纤制品行列,既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又为企业增加创收,同时也符合行业需要及国家产业政策,可谓一举多得。

在金融危机的涤荡下,我国玻纤业从原始积累向产业转型艰难起步。2012年控制产能工作成效虽理想,但把相对过剩的部分转成制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和恶性价格竞争。如果我们的企业不能克服这两个硬伤,即使企业迈出国门“走出去”,仍然只想着短期利润,仍然与国外的企业打价格战,无疑会加速企业的消亡。

同时,因为浸润剂及装备技术跟不上,造成行业产业链非常短,这也是桎梏中国人均复合材料消费量不高的原因。相对于国内现有玻璃纤维产能而言,其下游玻璃纤维制品和玻璃钢产业的发展过于弱小,且以中小企业和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还需要从国外进口。

下一阶段,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和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的整合将从行业的高度大大促进玻纤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通畅,行业才不会阵痛。

4、自主研发高端成膜剂迫在眉睫

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倡导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这同样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但是前提是企业产品品质过硬。目前品牌信誉是一种国际管理界的主流导向,它引导企业实现从品牌文化到品牌信誉的转化,让社会通过接受企业服务而产生对品牌的忠诚,进而形成一种消费信誉。由此可见从创建品牌到驰名商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途径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的研发力量,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对玻纤制品企业及装备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玻璃纤维制品要打入国际高端市场,主要靠浸润剂技术的竞争力。但是成膜剂的合成技术、浸润剂的复配技术在我国专业化、系列化程度都不高,这也是我国玻纤制品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悬殊的最根本原因。如果我们能自主研发出高端成膜剂,我们的玻纤产品就可以不依赖于出口,我们就不用花高价从国外进口高端玻纤制品。浸润剂是实现深加工的基础,精良的装备是实现深加工的手段,而加强对浸润剂的复配技术及成膜剂的合成技术的研发也是我国从玻纤大国到玻纤强国的必经之路。

5、大企业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

大企业的思想能否统一,能否发挥主导作用,是行业走出危机的关键。2004年世界玻纤产业结构还是由三大巨头为主的玻纤纱制造厂、五六个大型纺织加工企业,以及一些专业制品制造企业三部分构成。“十一五”期间,我国玻纤行业把制品深加工作为重点,打造具有竞争性的世界级玻纤制造基地。目前玻璃纤维上游虽然仍是寡头竞争的格局:OCV、PPG、JM、中国玻纤、重庆国际和泰山玻纤,总共占据了83%的市场份额,但是已经有了我们中国的声音。对于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担负起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任,大家团结起来共同维护行业利益,让凝聚力大于离心力。

<<上一页[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96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