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困惑
在巨大的用棉压力下,李红开始考虑将工厂迁往东南亚。
“从人力成本上来说,东南亚等国平均一个工人每月800元左右,国内是3000元左右;从原材料来说,东南亚没有棉花进口配额,一吨棉花价格比国内少了5000元—6000元。”尽管成本优势明显,但李红担忧的是“走出去风险太大,难免‘水土不服’。”
近年来,面对国内高企的价格成本,纺织企业纷纷选择“走出去”。岛城已经有企业在越南等国成功开设棉纺厂并快速增长的案例,但李红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岛城一家大型纺织企业曾动了投资东南亚的念头,他们通过国外研究公司作系统了解,发现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虽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还有对外资企业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但可以做配套的当地企业基本没有,产业配套能力极低。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走出去”的综合成本未必比国内低。
“产业链配套,政治、经济局势的稳定都是问题。”贾韶斌也在关注棉纺企业外迁,他认为,国内成本在上升,但纺织行业依然发达,与之配套的织布、染色、纺织机械,以及相关院校、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支持等方面都有优势。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设厂仅能解决初级生产的环节,之后的环节还是要回到国内来做。
青岛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郑明梅表示,在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的情况下,低端棉纺企业必然会遭淘汰。“纺织企业还是要通过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独特的技术优势来重塑竞争力。”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