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扩大外需和基本建设投资,所谓内需拉动,虽然增速不慢但仍然是被动的,似乎仅仅是一种“补充”。
多年来,我们都在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何谓产业转型?很多人以为,产业转型就是少出口、多消费,以内需高增长来拉动经济。其实所谓产业转型,主要是指要逐渐提高劳动力附加值。而高附加值的劳动,或曰先进劳动生产力唯有创新劳动和组织“创新劳动的劳动”。
笔者最近在调研页岩气革命的过程中,对此体会很深。举一个小例子,中国很多地区现在都发现有页岩气,但我们需要进口关键设备“裂压车”。而面对中国大量的进口订单,美国却没有乘机扩大对中国的出口。
美国人表示,如果仅是出口裂压车,那是低附加值劳动。美国希望对中国大量出口高附加值的页岩气劳务,比如裂压技术服务,他们将十几辆裂压车组建成施工队,包括上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打包对中国出口。这样的出口,同样是十几辆裂压车,一年的收费却相当于这些裂压车的出口进账,而这些裂压车的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还归美国关键技术还在美国人手里。这就是美国人告诉我们的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不是不出口或者减少出口,而是从以大量低附加值的简单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转变为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出口为主,在国际市场的劳动力价值比较中永远占据上风。很显然,这样的出口才是我们需要的产业转型。
为什么我们多年来做不到这样的转型?提升劳动力价值并非一日之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喊”就来,它需要一点点地努力,一点点地进步,集小胜为大胜。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什么难以摆脱靠拼出口的老路,至今仍然不得不依靠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完成原始积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劳动力价值相对发达国家存在严重低估。
为什么美国人不想出口裂压车?因为出口多了,未来的出口就没有了,现在的高附加值可能很快变成低附加值。反过来说,中国如果能够造出高质量的裂压车,成本能够更低,就可以减少进口,甚至还能出口。这就是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提升,就是产业转型。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