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略管理取得的成效
通过长期的努力,华茂集团取得了令同行羡慕的业绩,并在行业中成为了赢家。但是,能不能赢在全球呢?面对这个重要课题,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坚持战略引领,精细管理,协同管理,精细化运作,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资本创新,追求投资价值最大化。
如何提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价值?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来看,显得尤为重要。资本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它的“溢价”特质,而要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不仅仅是看企业的规模,关键在于企业规模的价值。保持价值的稳定提高,是衡量现代企业发展的标志。那种有规模,没有价值获得发展的模式,最终会萎缩,甚至消亡。华茂集团实行资本创新经验表明,资本运营的目标,既要不断追求产业资本的价值,又要不断追求投资的价值最大化,规避资本经营的风险,从而实现企业长久的发展目标。
2009年,华茂集团将部分国有股通过挂牌转让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引进了战略投资者。现在公司的资本结构由原来的100%国有变为国有占51%,战略投资者占39%,员工占10%,形成了公司发展与员工激励的长效机制。通过优化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了公司市场化运作能力。目前,公司确立了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为发展、互为支撑的经营格局,这种资本结构有利于化解经营风险和企业长期稳健发展,具有华茂特色。
.jpg)
在资本运作上,华茂集团不断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如买方信贷,定单保理,套期保值,打捆保险等都进行了有效探索,努力放大资本效应,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首先,认真研究分析市场,适时调整投资策略,稳步推进PE投资。2009年底成立的安徽华茂产业投资公司,目前已累计投资1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1亿多,主要涉及TMT、科技农业、生物医药、教育软件、先进制造等项目。其次,创新投资思路,整合企业资源,力求金融资产收益最大化。大胆提出依托现有股东的优势,参与广发证券的定向增发,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取得增发的股权,并成功和工行、建行签订了股票收益权信托计划,筹集到所需资金。2011年,企业利用广发证券“T+O”的方式,增利1个多亿。
从华茂集团涉足资本市场以来,成功的资本运营成效,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两翼下收获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令全国同行业刮目相看。安徽华茂股份公司自1998年上市到持有广发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和徽商银行的股权,已有十几年,获得良好投资回报,成为支撑企业主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成功的金融投资支撑产业资本的发展。
(2)技术创新,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再创优势的源泉。近几年来,华茂集团提出向技术要成本、要效益的新思路。围绕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领先的纱线和坯布生产加工技术,提升了行业的创新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近三年开发的3000多只新产品中,大多数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新产品产值率达45%以上。有7个产品系列分别获得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优秀创新奖”、“优秀设计奖”和色织产品“创意设计”奖。
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嵌入式复合纺纱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棉纺嵌入式纺纱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代表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先进的技术水平。特别是2011年6月,公司采用国产棉花,成功开发出当今世界最细棉纱--Ne600纱线及面料,标志着华茂集团技术水平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围绕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公司制定了《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发展纲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依托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在服装设计、面料研发、纱线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近三年来,企业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2010年又申请受理专利12项(其中受理发明专利7项);主持、参加国家及行业标准制订15项;近三年来,企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一等奖1项,创新成果显著。
目前,公司的棉纱主要质量达标达到了乌斯特2007公报5%—25%,坯布“四分制”下机一等品率达85%的国际先进水平,大大领先于国内同行业水平,技术创新的成效正不断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据海关统计,2011年在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中,华茂集团出口纱线和面料价格均高于国内同类产品平均单价的50%以上。
(3)管理创新,在竞争中体现活力。
竞争永远是激发企业管理变革的活力和动力,也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实施战略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升华。在管理过程中,十分注重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求管理人员增强执行力,员工增强自主意识,全员实现管理过程的“无缝对接”, 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坚决杜绝“无效管理”。在劳动用工、收入分配、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机制等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在劳动用工上,实行市场化、法制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向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用工水平看齐,基本实现了“工作满负荷,岗位兼并代”;在收入分配上,实行考核、承包、奖励等多种形式,将员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生产效率及企业效益紧密相连,易岗易薪,注重公平,努力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善的员工考评和分配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积极推进人本工程管理与建设。企业制定了“人本工程规划”,坚持引入竞争机制,各级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所需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在管理机制上,体现差异化竞争策略。多年来,公司把创新管理的重点始终放在优化成本的管理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目标利润考核体系。从原料物料的采购到投入,从生产工艺到品种质量,从产品接单到市场销售,分解为300多个指标,通过关联考核、交叉考核、捆绑考核等多种形式,形成责任到人,量化到人,考核到人的三位一体激励约束机制,把目标成本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使公司的投入与产出一直处在受控状态。
(4)质量创新,实现精品效应追求卓越质量。
华茂集团始终不渝地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目标,走精品之路,实施严格管理和技术创新,追求卓越质量,创华茂品牌,实现精品效应。早在1985年,企业就总结出了质量管理的“五要素”,即抓指标质量、抓实物质量、抓长期稳定的质量、抓包装和运输质量、抓售后服务质量,包括合同的履行、用户意见的落实、特殊要求的满足等,并实行严格的“质量否决权”。努力把精品意识深深地融入到每个员工的心里。力求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做到“严”、在质量考核上坚持“紧”、在质量水平上追求“稳”、在质量服务上体现“精”。1992年,企业通过了“质量考核奖惩条例实施细则”,使质量工作真正走上了依规管理的轨道。并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了“用户标准”的口号,把国家标准定为企业质量考核的起点线,先后修订和加严质量标准330余项次,特别是对主要质量指标增加了下线值考核。
华茂集团先后投资14亿多元,实施“精品紧密纺技术改造项目”、“高档服装生产线”、“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技改项目”、“高级医用无纺布技改项目”、“年产6000万米高档色织染整面料生产线”等项目,这些项目均属当今国际一流水平,投资省、起点高、技术引领性较强,产业升级显著,为企业创品牌、实现精品效应“给力”。
(5)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打造和谐企业。
实现中央提出的共建共享要求,就是要千方百计为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谋福祉,这是华茂集团领导班子多年来所达成的共识。从2007年至今,公司将“共建共享”列入每年的方针目标,每年都要投入一千多万元,为广大员工做好事、办实事。相继建立了“三大基金”,为员工特别是特困员工提供救助,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全体员工免费提供工作餐,免费为夜班员工发放牛奶补充营养,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每两年拿出20余万元对女工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治,至今已坚持了17次。每两年进行一次40岁以上女工和50岁以上男工的身体常规体检,确保广大员工的身体健康;兴建员工保障性住房,加快民生工程,让员工居者有其屋;高温季节,公司党政工领导及时把清凉送到生产一线员工手中。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企业的关怀、组织的温暖。同时,在分配上还注重向技术和管理岗位倾斜、向运转一线工人倾斜、向工作量大的岗位倾斜,注重各类员工的切身利益。实现共建共享,既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指数,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又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华茂集团在发展中还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而且还不断满足员工日益增长、多样的文化需求,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公司先后在各个工业园区都建有员工图书馆、活动室,添置员工活动器材,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各类球赛、棋类比赛和书法比赛、征文大赛,以及“我爱我家才艺大赛”、女工才艺展示等各类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广大员工增进了交流,开阔了视野,陶冶了道德情操。追求美、创造美,已经逐渐成为广大员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