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疯狂的棉花”今年正在演绎一个“死局”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8日

青岛伊琳娜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曾向媒体算了一笔账:生产1吨棉纱,至少需要1.15吨棉花,原料成本2.2万元,人工、能源、运输和财务成本比过去上涨了10%,加上机物料耗损,一吨纱的成本不低于2.8万元,去年至今市场售价约为2.6万元,意味着棉纺织企业每生产1吨棉纱将亏损2000元。

由于订单不足,在青岛,不少纺织企业纷纷降低了生产库存。

另据青岛当地媒体报道,青岛地区棉纺企业破产和停工率已超三分之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年初的新闻通报会上说,去年全年我国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7810亿元,同比增长12.3%;全社会口径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26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3%。

“除2009年出口总额是负增长外,这个数字是近几年来最低。”高勇说。中纺联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至11月,我国纺织行业在欧盟和日本进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较同期分别下降1.8和1.1个百分点。

“仅靠纺织企业自身调整很难彻底化解价差造成的影响。”高勇说。

死结难解

“棉价倒挂伤害的不仅是棉纺上下游环节,其中还藏有更深的危机。”王兴华表示。

由于棉纱进口没有配额限制,不少企业干脆选择直接从印度、巴基斯坦大量进口棉纱,因为人力、原料成本低廉,进口棉纱的价格甚至比国内棉花价格还便宜。为了生存,一部分棉纺企业甚至把进口的棉纱再转手卖给下游纺织面料企业或服装企业。

“生产棉纱不如卖棉纱,部分企业的无奈之举会导致市场的更加紊乱。”王兴华认为这是一个难解的死结。进口棉价格优势很明显,但由于1%关税配额审批“门槛颇高”,滑准税配额发放数量不确定。

“为了破解国内、国际棉价倒挂给企业带来的困境,我所知道的政府部门的政策就是抛储,想以19000元/吨的价格抛300万吨,这样的抛储价格实际上政府已经给补贴了,未来会抛多少取决于政府的承受能力。”高勇说道。

记者注意到,前段时间,国家开始了棉花抛储。从各方面反应看,抛储成交清淡,一些小的棉纺企业在面临原材料短缺时也不敢收入国储棉。归根结底,这都是由于棉价倒挂导致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应该在棉花流通体制上有所改变。棉花的生产和流通应该做到市场化,而不是靠收储和进口配额调节。现在的状况已有些扭曲。

“(棉花收储)意味着国家将为此付出不少于1700亿元的收储资金,加上巨额仓储费用、各种管理和经营成本,对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考验。”中国棉花学会棉花产业与经济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谭砚文说。

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2013年依旧按去年的方式收购棉花,国家将面临无仓储棉之境。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12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