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对现有的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或建设更具竞争优势的装置,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有效供给能力。
另外,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向海外转移。目前,反倾销、技术壁垒等阻碍了我国化纤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实力企业可以利用规模、技术、质量优势,在海外具有资源等优势的国家建厂。
记者:您认为化纤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是什么?
蒋士成:目前化纤产品中纤维级的产品所占比重很大,约占85%,而非纤用途的产品仅占15%左右,需要进一步扩大。在这方面,国外已有非常成功的经验。经过近30年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纤维级产品只占1/3,而非纤用途产品占到2/3,其非纤用产品的附加值也很高。尽管目前我国非纤用聚酯消费水平还很低,产品应用仅局限于包装、电子、电器等少数领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纤用聚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在这方面我国的科研开发还较少,技术支撑不够,产品集中在低端,在高端领域尚是空白,因此还需加强基础研究。
另一方面,纤维级产品的应用领域已从服装、家纺等传统领域扩大到产业用。在产业用领域,化纤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大家联合进行开发。例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就广泛应用于航天、能源、建筑、环保以及海洋产业等各个领域。但高性能纤维产业技术难度高,专业跨度大,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度的集成创新。
另外,服用化纤产品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提高常规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还必须注意与下游产业进行一条龙的应用开发。如涤纶长丝产品在常规产品优质化、系列化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多功能复合和混纺等技术,结合服装面料多样化、高档化、多功能化的流行趋势,开发出高仿真、超仿真系列产品。
软实力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记者:您认为化纤工业在软实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才能在管理、品牌等方面取得突破?
蒋士成:纺织产品不单是具有服用功能,还包含文化、品牌等诸多因素。大多数化纤企业属于生产型企业,主要关注的是生产和技术,因此需要逐步转变,加强产品营销和品牌建设。在这方面,企业应有长期周密的规划,因为品牌的树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产业链的联合开发。
近年来,化纤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在管理方面,企业还需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学习借鉴现代管理的先进经验,强化高级复合人才的培训和知识更新。
记者:今年纤维流行趋势将再度发布,您如何评价这一活动及其在行业中产生的影响?
蒋士成:纤维流行趋势的发布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方面,引导企业重视市场的需求,避免无序竞争,同时使企业与下游的联系更加紧密。纤维流行趋势的发布也展现了化纤行业的亮点,扩大了化纤在整个纺织产业的影响力。
这一活动也在促进化纤企业转变观念。化纤新产品的开发要集合整个产业链的力量。化纤生产企业与织造、印染等下游企业上下协调共同进行开发,产品才能逐步打开市场。企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推进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