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份抛储开始以来,已经累计出库成交135.4万吨棉花。月底第一批抛储政策就要结束,第二批抛售仍将延续。对此,市场传言的版本较多。但是,只要抛储政策持续,随着抛储出库量的增加以及收储托市影响因素的弱化,棉价将更多地体现在抛储带来的压力上。
内外棉价差缩小,套利投资可延续
自2013年年初开始,美棉一直保持着强劲的上涨态势,郑棉却是在振荡中弱势上扬。外强内弱的价格走势,使得国内外价差缩小,其已经从4953元/吨的高点下调至目前的3061元/吨,下降幅度达1892元/吨。预计美棉将在投机基金多头持仓以及新年度植棉面积减小预期的影响下延续高位,而郑棉在收储即将结束、主要的市场支撑因素落幕后呈现下跌趋势。对此,投资者可持续关注内外棉的套利操作。
后期政策天枰偏空
按照往年的惯例,国家棉花收储政策的出台基本是在棉农备耕期间,也就是3月初下发,以此稳定棉农的植棉意向。然而今年,收储政策还未正式下文。前期市场对此传言甚多,两会期间各部门领导也有新的建议,即改变传统的收储模式,直接补贴棉农。不管国家采取何种方式,最终的目的仍是稳定棉花播种面积。我国持续两年收储,棉花价格已平抑了大幅波动的态势,基本稳定,因此,对于新年度的棉花收储政策,笔者认为,国家将延续收储工作,但是模式相应改变,无限量收储不会再持续,价格也不会再出现600元/吨的增幅。
在抛储政策方面,前期国家已经发文,将根据纺织消费市场的需求,持续抛售储备棉,时间持续到7月底,总抛售量在450万吨。如此庞大的抛售规模,基本能保证纺织企业的日常用棉。不过,随着抛储数量的增加,对棉价的压制力度也将加剧。
对于棉花的滑准税配额,近期有纺织企业表示,已收到配额的通知,而鉴于目前滑准税进口的棉花成本依旧比国内现货价低3000元/吨,因此配额的发放对郑棉价格仍构成一定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后收储时代,随着收储支撑效应的减弱,后期在国家抛储和进口配额政策的围绕下,棉价下行概率加大,操作上可逢高沽空,第一目标位在20000元/吨。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