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看来,对于一个纯外贸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基础,也没有自己的化纤生产线,研发功能性纤维是天方夜谭,而赵丹青并不这样认为。“别人能开发吸湿排汗、阻燃的,我们为什么就开发不出抗菌除臭的,大不了将5年的外贸收益全部砸进去。”赵丹青说。
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赵丹青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寻找能够添加到纤维里的抗菌物质。最终经过反复实验一种抗菌物质能够有效杀死引起汗臭的细菌,是合适的材料。抗菌物质找到并不意味着成功,如何将抗菌物质加入纤维中成为又一个难题。纤维只有头发直径的1%,加工需要非常精细的工艺,只有大型化纤厂才能做试验。在此后的3年里,赵丹青和一些大型化纤厂合作,连续尝试了50多次,试验产生的废品超过100吨,终于在2008年具有吸湿排汗杀菌除臭功能的康纶纤维问世并被认定为国家发明专利。
赵丹青用自己研发的材料试制了两件内衣递送到英国国防部。内衣很快得到了英国国防部的反馈,要求按规定标准每个款式生产100件,一共生产500件供一支部队试穿。2010年康纶纤维得到了英国国防部最终的肯定,被正式写入英国国防部的军用内衣规格书,当年一次性采购5万件。
得到英国国防部的认可后,赵丹青认为,康纶纤维在运动服和国内一些民用内衣领域也具应用价值。赵丹青先后登门拜访了国内各大知名品牌运动服装企业。“当时康纶纤维知名度并不高,而凭借英国国防部的采购证明,很多企业还是愿意试一试。”赵丹青说。李宁最早决定采用采购康纶纤维的纱线生产500万件运动服,随之而来的还有罗莱家纺、探路者、浪莎等。
危险和机遇
在康纶纤维在市场上劈波斩浪,拿下一个又一个订单的时候,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风险。在英国国防部大订单采购的同时,西班牙警察、荷兰军队的订单也来了,利比亚政府订单也来了。2009年,一位英国的客户向他介绍了为利比亚政府警察部队制作服装的生意。这笔订单包括利比亚10万警察部队的大盖帽、贝来帽、制服、雨衣、棉袄、皮鞋皮靴,总额高达1000万美金。
如此巨额的订单让做外贸生意多年的赵丹青十分兴奋,更让他意外的是对方决定长期合作,隔年会再次换装,将大量采购服装,订单额会翻倍。而就在2010年结算完服装费用后的利比亚卡扎菲政府却摇摇欲坠,让赵丹青着实捏了把冷汗。“想起来都后怕,如果还指望2011年采购订单翻倍,卡扎菲人都没了,后果不堪设想”赵丹青说。
卡扎菲政府的大订单没了,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却来了。欧洲国家纷纷取消压或缩订单,纺织品行业出口急剧下滑。应该再次创业了。赵丹青认为,康纶纤维作为服装原料,能够得到英国国防部的认可,能够被李宁等品牌运动装企业接受,如果自己开发其他的应用产品,一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PM2.5来了。2011年10月底,北京持续的雾霾天气让普通公众熟悉了PM2.5这个名词。面对这样的大气污染问题,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口罩。很快专家证明,医用一次性口罩没有效果,而市场上很难找到一款能够对PM2.5进行日常有效防护的口罩。
赵丹青很快意识到,口罩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立即申请注册了绿盾PM2.5的商标。“当时其他借着PM2.5的话题推出的口罩品牌,大都以活性炭口罩为主,而活性炭本身就是一种颗粒物来源。我们有实力研发专门针对PM2.5的口罩并迅速抢占市场先机。”赵丹青说。用康纶纤维生产口罩,确实能够解决杀毒抗菌的问题,但也并不能防护PM2.5。经过几个月的研发,最终赵丹青找到了一种能够静电吸附微粒的纤维。用静电吸附纤维做成滤片既方便更换也解决了活性炭口罩不具备的透气性问题。
2012年9月,首批绿盾PM2.5口罩上市,第一时间进入到各大药店和便利店。兼顾过滤PM2.5与杀菌功能,名为“绿盾”的多功能口罩成了新一款的明星产品。2013年3月9日,北京全市交警开始佩戴康纶纤维生产的绿盾PM2.5口罩。截至目前,“绿盾”口罩销量已经达到180万个,仅仅天猫旗舰店最高日销售量就曾高达2万。
绿盾PM2.5口罩已经成为康纶纤维第一个在细分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应用产品,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赵丹青正在努力研究开发更多的产品。2月28日,以康纶纤维为原料具有吸湿排汗抗菌杀毒功能的“航天内衣”上市。
功能性纺织品起步
赵丹青的成功也是功能性纺织品的成功。功能性纺织品是指除具有天然纤维棉、毛、丝、麻的舒适透气性,合成纤维不易起皱、不易收缩变形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抗菌、防臭、防静电、防辐射等功能的纺织品。现代纺织品如果只有防寒和保暖的功能,显然已经不能匹配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愈演愈烈的环保健康观念要求纺织品必须与高新科技相结合。近年来,具有特殊功能的纺织品开始成为纺织品销售市场的主流,并逐渐演变为纺织品领域的一个大的发展方向,然而也面临种种难题。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认为,近年来功能性纺织品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功能性纺织品的生产研发方面,还有很多的课题需要攻克。尤其在纤维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功能性,在之后整理副加工中会有流失,会受到后来一些染整环节当中的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干扰。他希望,企业从源头开始做起,通过加大批量,降低成本,使纤维的功能性更加稳定。
功能性纺织品的市场推广也遇到了不小的障碍。功能性纺织品脱胎于功能保健行业,而由于炒作、浮夸,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对整个功能保健行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甚至是排斥。而且,整个功能性纺织品的行业标准和检测依据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过度宣传的可能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程度。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相关企业负责任地自我约束,如实向消费者告知产品特点和功能。其次,制定相关标准,开展包括质检、工商、消费者等参与的广泛社会监督。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