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通色纺以1000万余元的研发投入,达成与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下属的汉麻中心的合作,成功对汉麻纤维进行改良,攻克了汉麻面料的痼疾。2012年3月,主打家居内衣系列的汉麻服饰品牌——“吉玛良斯”品牌出世,成为华通色纺在汉麻面料产业化方向的一次重大突破。
2012年,两条源自绍兴纺织业的新闻引发关注:一是越隆控股所属“蓝海科技”开发出长期受国际封锁的功能性海藻酸纤维;二是华通色纺成功开发出“天然纤维之王”汉麻,并创建属于自己的功能内衣品牌。
两根“新纤维”之所以引发关注,在于其蕴藏着当下纺织业转型的一个方向。在产出过“大豆纤维”、“竹纤维”等新型纤维的绍兴,这两根“新纤维”的命运将如何演绎?对其产业化之旅的贴身观察,无疑可视为当下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本。
一
3月15日上午,绍兴县柯北工业区舒美特园区一个车间内,绍兴蓝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鹏拿出一只打火机,火焰靠近一堆棉絮状的纤维,但几秒钟后,只闻到一股淡淡纸烧焦气味,并未有火焰冒出。
这种阻燃的纤维来自“海底世界”。去年12月,记者应邀采访在绍兴召开的“功能性海藻酸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项目成果鉴定会,就曾被这种用海带等海藻类植物制造的新型纤维所吸引,并引发了进一步追踪其后续发展的兴趣。
事实上,阻燃并非是功能性海藻酸纤维的关键功能。“它更吸引人的应用在于医疗、美容等领域。”“蓝海科技”的百万吨级海藻纤维生产车间里,已经有用这种新纤维生产的医用敷料、美容面膜样品,林鹏介绍说,目前一张海藻酸钙医用敷料,成本只需1~2元钱,但在医院,这样的进口敷料售价可达数十元。
在国外,海藻纤维作为医用敷料,其优越性已经得到证实。“海藻纤维能加速止血,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有防止伤口二次感染等功效。”对越隆控股这样一家传统的纺织企业而言,这种新型纤维的特异功能,打开了产业转型的另类空间,即从传统的纺织制造业向新型的生物医药企业转型。
“我们已经开始注册成立医疗器械公司。”林鹏告诉记者,企业将再投入500多万元,建设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净化车间,预计今年8月份就可以正式投产。
事实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蓝海科技”面临的考验不仅仅是大批量生产对工艺要求的稳定性,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把这样一种新纤维生产的医用、美容产品抵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国内的医院会不会接受这样一种价格相对较高的医用敷料?”“蓝海科技”目前的打算是先和国外厂家合作,借助他们的渠道介入国内市场。因为一个医疗产品从申请注册到正式审批,也大致需要两年时间。
尽管前景看上去一片光明,但林鹏也坦承,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要使一种新型纤维真正得到大范围应用,远比想像中艰难。由于之前武汉大学的海洋生物质纤维项目,只涉及到了纤维的生产,而大规模生产的稳定性及其产品开发、渠道挖掘等,都需要企业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功能性海藻酸纤维只是越隆控股转型升级的一个“触角”,作为一家传统纺织企业,包括向甲壳素纤维等新型纤维领域进军,是企业下一步的目标。“新型纤维的淘汰率比较高,但如果没有这种尝试,纺织业的转型就是一句空话。”企业负责人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