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清楚服装价格是不是虚高才能知道促销是不是“真促销”。微博认证身份为“广州中华百货总经理”的微博用户日前发了一条微博:“国产服装品牌成本占比分析:1、铺租或抽成20%~35%;2、税收15%~19%;3、折扣及滞销15%;4、行政及人工12%;5、原料10%;6、广告1%~3%;7、运输1%~2%。现行税收政策只有原材料成本可以抵税,其它一律照缴17%,哪怕你赔本卖。而原料成本本来就不高。”这条微博中透露了许多信息,对于服装成本而言,原材料、人工、广告及运输四大项所占比重也不到总体成本的30%。
对于这样的代理制弊病,一些知名服饰品牌也未能幸免。
去年,国内休闲服品牌森马服饰就因代理制弊端而惨遭滑铁卢。
据投资者报报道,森马服饰于2011年3月上市,这家公司上市后即显露疲态。其上市首日股价就破发,之后一路下跌。而在股价创下新低背后,公司上半年的业绩也连续两个季度下滑。究其原因,除服装行业整体处境不佳外,还与森马服饰盈利模式相关。
不同于传统服装制作企业的重资产模式,经营大众休闲服饰品牌的森马服饰实行代理制,公司没有工厂,产品生产全部外包,这一轻资产经营模式一直是森马服饰的先天优势。
截至2011年底,公司店铺数量达到7000余家,其中直营店占7%~8%,约500家;加盟店约6500家。
森马服饰多年来正是靠着复制能力较强的代理制快速扩张。但规模扩大后,该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一方面,为抓住终端渠道,作为品牌商的森马需要给渠道商种种优惠条件,这些都会侵蚀其利润。北京西单森马专卖店一名工作人员透露,有的渠道商身价过亿,日子过得比做品牌的还好,“渠道商控制品牌商,或者至少和品牌商是平等的,(后者)怎么能有超额利润。”
通过“业界深喉”透露,对服装品牌来说,进场大型购物中心等铺租占零售价的比例高达30%左右,一般的个体店铺也至少都在10%-20%之间。这一数据与上面微博公布的数据是大致吻合的。包括像“上贡点数”在内,这部分要占到零售价的接近一半。如果普通的店铺,即使铺租低于商场不少,但是单一笔顶手费,也会使服装的成本提升不少。
在流通环节中,无论是卖场还是经销商,你来我往,一人一刀分割利益后,这部分成本自然就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可见,服装价格虚高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并没有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火爆的促销就是最好的注脚。
专家建议
虽然原辅料,工人工资,代理制度等因素造成了服装价格上涨,标价虚高的现象,但面对现在如此“昂贵”的服装价格,消费者也未必会甘愿买账。
不少精明的消费者从实体市场转战到网络购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商场内试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记下货号后,再到网上购买。同样的衣服,能够花更少的钱购买,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在面对成本上涨的实际情况,企业应该做的是寻找更加合适的销售模式,采取更加有效的销售手段,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而不是一味的标高价格。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现今,网店协作成为了不少中小型生产企业的生存道路之一,但是这也很难算得上是长久之计,因为市场上正常品牌的加价率一般是6-10倍,而网店平均加价率大约只有1-2.5倍,即使走的很快没有规模上还有品牌优势的中小企业利润依然很薄很容易垮掉。
赵萍建议,少环节多渠道的销售方式比较好,固然代理制对于生产企业和品牌企业来说是比较省心、省事、省力、省钱,但是代理制导致的结果是销售价格过高,可能这个零售价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因此有必要探索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有一些生产企业就开始注册新的品牌,那么在百货商店是一个品牌,在网店销售的是另外一个品牌,是同一家企业生产的,这样就可以形成差异化渠道,差异化竞争就能保证自己在不同的渠道都能够吸引消费者,而不同的渠道之间又不会相互冲突。
另外,对于品牌商来说,有必要在自己营销推广过程当中,更多注重自己品牌形象的塑造,更多宣传自己的品牌,使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话语权提高了,这样在各个渠道交的各种费用相对会比较少一些,同时由于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等等方式,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直接去开店,对于这些品牌商来说渠道拓展的空间应该说还是有的。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