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在随同出访期间,穿着国产定制服装、携带国产定制手包,给国际友人们送礼物也是国产化妆品的定制礼盒。一时间,“定制”成为新闻焦点。从早年间的“
红都制衣”到现在的“例外”、“无用”等定制品牌,中国服饰高级定制走过怎样的发展道路?中国高端定制品牌,是否借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国内设计师品牌受到鼓舞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赵平说,业内普遍认为,这次国产品牌借习主席出访在世界范围内亮相是一件好事,对中国定制业及本土自主品牌尤其是高级品牌的推动作用很大。资本市场反应迅速,A股上市的某些概念股已经涨停。这些年,中国服装产业一直很困惑的是,虽然有一些设计和品质都很不错的品牌,但国人对它们的认识不够,它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始终上不去。赵平认为,领导人偕夫人出访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彭丽媛选择本土品牌,客观上对国内消费者尤其是政府官员穿着本土品牌的导向作用明显,使一些品牌的知名度更高了,这对其他国内设计师品牌是很好的鼓舞和提升。
5至10年前,是中国定制品牌的引入期,现在已到上升期,消费者对定制的认识逐渐提高,但消费总体频率并不高,还谈不上市场份额,微乎其微。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说,国产定制的整个业态还非常不成熟,没形成商业模式,更没有产业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过,在如今“成衣横行”的时代,很多人越来越喜欢定制,定制也开始外延到中低端。去年我国服装业的业绩并不好,实际上也意味着产业升级期到了。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推动服装产业必须升级。在这种背景下,定制服装品牌更具成长空间。
据专家介绍,定制的定义分三个层次:一是品牌之下的定制,其实是伪定制,消费者只能在品牌提供的选择范围内,进行所谓的定制。二是品牌之上的定制,在品牌提供现有的产品范围外,个性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三是自由的定制,消费者可以不考虑任何品牌因素,天马行空实现完全的自由选择。
定制是个性化追求的体现
“定制代表的是行业最高水平,不是量体裁衣那么简单,”周婷说,对本土品牌来说,其实定制早就有了,最早的定制专门服务于皇室和权贵阶层。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成衣迅速发展,有些高端品牌开始提供定制服务。2000年以后,国内一些知名的设计师品牌出现,比如“玫瑰坊”的设计师郭培、“东北虎”的设计师张志峰等,他们的作品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具国际时尚元素,在国际上都引起过轰动。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现在,定制的人群主要是文体明星、政府要员和商界名流。政府首脑及要员出访,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其穿着既要突出个人品味,又要与个人形象气质相契合。文体明星是潮流的引领者,他们经常参加各种公众活动,最需要突出个性。商界名流经常参加重要论坛和私人派对,这种场合名流云集,大家都穿高级大牌,一不小心就会撞衫,定制就显得很有必要。“只有当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和品质时,定制才可能出现。”赵萍说,中高收入人群都有定制需求,只是频率不同,高收入人群更频繁,中等收入人群在某些重要场合,会偶尔定制如婚纱、礼服等。周婷认为,高级定制在中国出现还有一个条件,现在国际上很多大牌在中国已经随处可见,由品牌带来的增值感不断下降,有些带明显标识的奢侈品甚至给消费者减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