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例外”时代 看中国高级服装设计的脚步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7日

“中国人出自本国的自尊和热爱,对于在国际性公开场合出现的中国设计师作品欢呼雀跃,然而,实际情况是,国外市场对中国设计师的作品的关注,远不及我们想象中的程度。”

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窘况”最根本原因,也使得中国设计师走向世界的渠道变得异常狭窄:“服装是一种含有大量文化内涵的商品,要让西方社会接受中国设计师,就要这些设计师能够驾轻就熟地表现出西方人普遍接受的文化取向和审美趣味。”记者了解到,在如今的时尚界,中国设计师走向世界主流市场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在国外服装企业任职,或者在国外创建自己的品牌,通过专业表现或经营业绩,让自己的才华被世人承认,比如迪奥等国际大牌中就有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这些渠道只能说是存在,难以说畅通”——如果中国设计师只设计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服装,则很难与本土设计师竞争,然而,一旦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来彰显其文化背景,也许能够吸引眼球,但却很难得到西方消费者的共鸣,他们可能因为看不懂这些设计中的文化符号而难以真正理解。比如,中国人热衷与崇拜的“龙”,对外国人来说也许只是一头怪兽,如果希望他们透彻理解其中的中国式文化内涵就近乎奢望了。

“西化”VS“民族”,设计师的天平向谁倾斜?

这几天,“例外”、“无用”的大红大紫,让不少消费者都开始关注起这个“小众”品牌。记者了解到,在上海,“例外”在新天地、久光百货、正大广场等都设有专卖店。不过,消费者如果要“按图索骥”,恐怕会有点失望——“例外”门店中的服饰以灰白等冷色系为主,材质也以棉麻居多,一件当季单衣的价格更是高达2000元左右。 

“例外成衣的顾客都知道例外向来很有一番文艺女青年的飘逸,这是外国品牌捕捉不住的中国感觉。例外的板更多是东方感觉的平面剪裁,就是西式的立体剪裁也会缠夹很多东方元素,比如不对称等细节。这些例外的、或东方剪裁特点似乎在例外高级订制里面都没有了”。而“无用”,则是马可的纯艺术、纯试验性品牌。“无用”至今没有店铺,也不公开出售。“我们今天看见的例外高级订制和无用的风格差得更远了”,洪晃在其博客中提到她所知道的“例外”和“无用”,对其设计风格的骤变,也隐含着些许的诧异和不解。

“要求‘定制’的消费者,往往在服装风格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定势主张,这些成熟的个人顾客往往会提出自己的穿衣要求。在此前提下,承担定制工作的设计师或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满足这些顾客的特殊要求,此时,品牌原有的风格往往被搁置一边,甚至是无需考虑品牌风格,只要顾客满意即可”。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成衣与定制之间风格的“割裂”,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成衣是针对目标顾客设计生产的批量化成品,它的设计路径往往按照品牌策划的既定风格,比较容易体现品牌在风格上的主张。

洪晃所提到的“东方的平面剪裁”与“西方立体剪裁”之争,其本质在于东西方美学理念之间的差异。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传统服饰一般在造型上具有宽松、上下连属、平面结构等特点,这种服装的结构决定了在缝合的过程中相重叠的裁片能够放在同一平面上,成衣以后通过自然平摊仍然是一个二维平面。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服饰是为了掩盖人体的曲线特征,又能使人衣着自由而设计。而西方的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则与之相反:西方服饰的美学理念在于体现人体之美,因而产生了根据人体曲线剪裁的立体剪裁形式。虽然服装风貌在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造型,但都是围绕着沿身体曲线进行夸张来实现。比如突出胸部或臀部,进行收腰或是翘臀。

不过,中国传统服装设计早已式微,服饰的时尚潮流都掌控在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大国手里。国内不少设计师摒弃了中国的传统设计手法,而转投西式美学的门下,国内也不时传来现在的设计师过于“西化”的质疑。

“服装的‘西化’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这并不是只是中国遇到的问题,而由文化的流向决定的。”对于“中国设计”是否过于“西化”,刘晓刚认为这是一种多虑。人们在这个“地球村”上需要利用相互看得懂的符号进行交流,而服装正是人们用来非语言交流的主要符号,因此,服装不可避免地贴上了“国际化标贴”,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国际服装”将成为服装主流。事实上,过分典型的所谓“民族化”服装难以成为服装主流,往往只能满足某些特定场合或特殊功效的一时之需。比如中国人情有独钟的旗袍除了少数公众人物偶尔用来在特定场合昭示一下自己的文化标签以外,在大街上却难觅其踪。

  如何在“过分西化”与过分典型的“民族化”之间找到平衡,显然是所有中国设计师所面对的问题。“要使中国设计师‘真正融入世界设计的主流’,与是否必须带有或必须摒弃中国元素并无完全直接对应的关系,关键在于能否把来自中国的设计素材处理得合乎国际审美标准和时尚流行趣味。”

  在这一点上,国外诸多设计师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榜样:在西方设计师的眼中,略带神秘感的中国文化,时常为他们带来设计灵感。伊夫·圣·洛朗、约翰·加利亚诺等国际服装设计大师都曾在多次时装发布会上,采用大量以典型的“中国元素”为设计灵感的服装系列。2009巴黎时装周上,Dior高级定制礼服中就出现了青花瓷、祥云等“中国元素”,却没有丝毫的突兀感。能否准确把握这些元素,自如地将其融合入自己的设计美学理念之中,全凭设计师自身的功力。

这样一次亮相,会引导资本转向有才华的本土设计

“例外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在广州花园饭店对面的一个小店里租了一根杆,买卖是这么一点一点做起来的,缺钱了就去给酒店设计制服,一直埋头苦干,从未想过要一步登天”。洪晃在她的博客中提到,“例外”的战略和其他设计师品牌不一样,当其它独立设计师都将注意力放在海外的行业协会和时装秀时,“例外”的重点却一直在大陆。

这段话也许能给所有中国设计师们有所启迪。要做好一个品牌,靠的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了国内市场的庞大支持,才有底气走出国门。与其一直盯牢国外市场,不如把眼光放回到国内市场。毕竟国内的消费市场巨大,潜力还有待开发。

  

<<上一页[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10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