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相关部门抽检服装产品“不合格”,大多是面料的“不合格”,特别是理化指标不合格,可以说基本上是与面辅料质量有关。
事实上,我国面辅料行业的标准是低于服装行业标准要求的,即便采用的标准数值相同,但服装是按件来检测,面料、辅料是按匹来检测,也就是说,服装对面辅料的要求是“密集型”合格,要求面辅料的任何位置都要合格,而面辅料则是“松散型”合格,一匹布抽出匹头、匹中、匹尾三个部位合格即为合格。而由于面料、辅料并非最终产品,比较缺乏政府部门、检测部门监督管理,监督检测的担子很大程度上落在了服装企业的肩上,一旦出现问题,板子也是打在服装企业身上,给服装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当然,服装消费安全、生态安全有关的指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舆论和消费者的关注,绿色和平的报告应该也会持续地发布下去,我们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尽可能地去做出积极努力。同时,随着全社会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积极应对,尽量减少类似事件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尽可能去降低它对品牌、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负面冲击。
我代表中国服装协会呼吁在座的企业重视质量、关注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用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系统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来做好质量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满意的服装产品,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服装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伪库存危机
《中国商界》:有媒体报道称“全国服装企业库存够国人穿三年”是否属实?
谢青: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产成品存货2569.66亿元。而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计算,2011年,中国服装内销额达1.4万亿元,2012年预计将达1.7万亿元。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认为,目前部分媒体“全国服装企业库存够国人穿三年”的说法,缺乏对服装行业的正确认识。
《中国商界》:网上有“海澜之家的库存累积达3亿多”的说法,请问库存问题是否阻碍了服装行业的发展?
谢青:库存是服装作为季节性终端产品在经营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业特性。目前,随着国内市场消费疲软,一些服装品牌库存量有所增加的状况,并不对这些品牌生产经营造成影响,更不能以此认定,构成服装全行业的“库存危机”。
首先应明确的是,存货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备销售的产成品,或为了出售仍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以及在生产过程、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任何行业企业都必须保持一定的库存,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服装是快消品,季节性强、变化快,对存货的需要程度相对更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服装行业库存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
品牌服装企业是以自有品牌,通过自营、代理、特许加盟等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服装企业,其库存构成一般包括三种情况:1)产成品仓库内的备销、滞销及残次品存货,以及原料仓库中的备用原辅料和过剩原辅料存货;2)渠道内的存货,包括直营店存货和经销商存货。3)在途存货,即在物流环节的存货。
这其中,滞销、残次品以及过剩原辅料等,才属于需要处理的不合理库存。可以看到,服装上市公司财报中“库存”所包涵的范畴明显更广,并非仅指一般人概念中的“积压和滞销产品”。也就是说,根据服装上市公司财报中存货数据来认定其全部为“积压和滞销产品”,是不符合服装行业特点的。
海澜之家的经营模式为完成销售后再支付产品费用,何来库存一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