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家操作介入棉花市场之后,棉花市场沦为政策市。在天气因素影响不大时,收储和放储的每一个动向都牵动着棉市,甚至已显著改变了棉花市场的价格结构。观察人士认为,今年棉花市场将继续演绎“政策市”行情。
在全球棉花需求较弱、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中国涉棉调控政策把中国市场上的棉价分成了三个层级。从低到高分别是:第一级为进口棉价,第二级为社会流通棉价,第三级为收储价。价差的存在促使棉花资源从低价区流向高价区。假如贸易是自由的,市场是有效的,则跨市场套利会把价格拉平到同一个水平。然而现状却是,在第一级与第二级之间有中国棉花强大的进口配额管理政策,在第二级与第三级之间有强大的收储政策。
从收储政策看,国务院日前批准的《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显示,2013年度棉花继续敞开收储,临时收储价格维持不变,仍为20400元/吨。
观察人士认为,在后收储时代,20400元/吨的收储价格对棉市的支撑因素将有所弱化。从2012/13年度来看,我国棉花市场的支撑动能莫过于收储政策。在市场整体氛围不佳的背景下,20400元/吨的收储价格极具吸引力。根据统计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累计成交651万吨,是2011年收储总量的两倍多。若按中国棉花信息网预计的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量747万吨计算,收储量已达总产量的87%左右;若依据美国农业部3月份最新报告测算的我国棉花产量762万吨计算,目前的入储量已经达到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量的85%。
大规模收储过后,市场上可流通的棉花数量减少,棉纺企业用棉尤其是高等级棉明显紧缺,给棉花现货和期货价格带来支撑。值得关注的是,高等级棉流入国储,期货市场因棉花流入减少,棉花仓单变得较为有限,这成为期货市场做多的重要理由。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CF1301在交割月前月出现“软逼仓”行情的背后原因。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