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2012从爆发到急坠六大运动品牌环境剧变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0日

据匹克公关总监刘翔介绍,除了关店,匹克2012年也开设了更多面积较大、效率更高的销售网点,同时,积极调整并增加分销商的数目,鼓励现有分销商开设更多的匹克授权零售网点,并通过筛选,将部分符合条件的零售商直接提升成为分销商,使渠道扁平化。

匹克CEO许志华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表示,2012年匹克在零售渠道上作出了一些调整。门店数量的减少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公司希望对渠道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

特步去年关闭80至100家店铺,其首席财务官何睿博表示,今年拟再关闭100至200家门店。特步主席兼行政总裁丁水波(微博)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为去库存,今年将下调订单,让经销商轻松面对库存。

目前,在渠道调整方面,唯有361度动作缓慢,截至去年年底存货依然高达4.6亿元,同比2011年还增加了950万元。

(文中吴建明是化名)

运动品牌苦等体育产业提速

寒冬中,国产运动品牌都选择了“改革”。

改革的效果会如何,谁又能最快熬过这个谷底,目前尚未有答案。服装产业观察家马岗把这个阶段比喻为,先慢下来调整,然后再快起来。

曾是李宁经销商的吴建明对目前的调整并不乐观。“供应链的变革能改善一些问题,但各品牌在全国铺的摊子太大,脱胎换骨很困难,只能先确保活下来。”

与此同时,中国整个体育产业的增长也是步履蹒跚。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国内体育增加值仅占GDP的0.52%,而发达国家通常占到1%以上,在美国,体育产业是第六大支柱产业,占GDP的2%以上。

已离开李宁的张庆介绍说,相比中国体育产业的发达程度,国产运动品牌的发展相对有点泡沫化。它的增长来源是跟生活休闲化的浪潮有关,而不是跟着运动在消费者生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而变化,因此运动用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可替代休闲产品的冲击。同时,受制于我国目前体制,体育本体产业发展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消费者的运动消费习惯还未养成。

事实上,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一直与国外不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则主要依靠体育课加奥运金牌战略。此外,体育赛事、活动的申报都要由国家体育总局或总局下属的运动管理中心审批,而体育管理部门则集管理机关、事业法人、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四种身份于一身,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出台,曾引起强烈反响与期待,指导意见里明确提出,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

张庆说,属于体育产业、运动品牌的真正的黄金时代何时到来,还有待观察,但这个时代肯定会到来。不过,在这个时代到来之前,几大运动品牌恐怕还要经过一番边调整边厮杀的过程。

“行业洗牌是肯定的,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多运动品牌。而在这轮竞争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渠道变革体系的构建,而谁最早做完调整,谁就有机会在2014或2015年翻身。”张庆说。

 

<<上一页[1][2][3]
阅读数量(69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