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丽媛所穿的国产服装受到广泛关注。专家评论,一个本土品牌服装的春天即将来临。
无锡是纺织服装大市,有着千年纺织业历史,曾是闻名遐迩的“布码头”,明朝天启年间,纺织服装年贸易量就达700匹左右(约合2.8亿米),民族工商业勃兴和乡镇企业兴起之时,纺织业也是无锡经济的亮点。然而近年来,除了海澜、红豆、阳光等几家巨头外,无锡纺织服装业整体品牌竞争力仍不够强劲,人们在追问:当机遇来临,“布码头”该如何重振雄风?本土纺织服装业又该如何神韵再现?光靠面料打不了天下“布码头”三个字,道出了无锡纺织业的风光,也隐喻了产业链上的缺陷。
“无锡纺织业长期以来依赖面料打天下,结果造成了两头受制于人的困境。”一位纺织业内人士指出,在原料一头无锡掌握不了定价权,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而在终端一头,无锡的服装品牌太少,形不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光是卖面料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他举常熟的虞山镇为例,这个镇纺织业很发达,同时也很注重打造自己的服装品牌,目前镇上有服装企业超过一千家,有六百多家拥有自主品牌,其中有69个国家和省级驰名商标。如今在无锡、苏州、常州乃至苏北城乡常见的男装品牌“阿仕顿”,就是出自这个小镇。品牌战略,一下子把虞山镇推到了江苏乃至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前台。
市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吴志清说,缺乏终端产品让面料企业很吃亏,“各项成本都在上升,国内外棉花差价过大,进口棉又受配额限制,削弱了纺织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不景气,纺织产品的价格也在下降,这一升一降间挤掉的都是企业利润。
“最重要的是面料市场已经产能过剩,国内化纤年产量已超过3500万吨,占全球比重超过60%;棉纺业拥有1.2亿环锭纺、126万台纺机,一些技术力量薄弱、没有特色、档次较低的产品肯定会被淘汰。转型升级,已经是大势所趋。”吴志清说。
要做响做亮自主品牌纺织服装业重新破题,海澜集团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路子。
“还是要以创新和品牌塑造为核心。”集团品牌发展部总监陶秀珍说,从1993年开始,原本做面料的海澜转向精纺,动起了做服装的念头。“原本我们的面料就是做西服用的,也是自然过渡、顺势而为。”
正是看到了未来的成衣化趋势,海澜集团果断定下“以面料为基础、以服装为龙头”的战略,面料退化为基础的配套产业,以内部消化为主,而且在创牌之初,他们明智地瞄准变化相对较小的男装,继而以独特的营销模式迅速占领市场,2002年推出“海澜之家”,截至去年底“海澜之家”在全国开出了2500家门店,完成营业额近90亿元。“服装品牌赚钱不容易。”海澜集团总裁周建平感慨,浙江的杉杉名气够大了吧?一年销售也才二三十亿元。为扩大份额,近年海澜再次推出多个品牌:爱居兔、百衣百顺,“牌子风格不同,定位不同,瞄准的对象群体也不同。”做响做亮自主品牌,海澜提出了“争创中国民族服装品牌神话”的口号,“关键在于不断地去发现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