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品牌在全球范围的成功不难理解。它们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得以亲身感受最前沿的服饰潮流,在个性化的同时还选择了隐藏Loge的设计哲学。对比之下,价格与款式这两种优势都不具备的中档品牌的陨落也就不足为奇。Permira亚太地区业务联席主管陈林正将这种品牌称作“夹心层”。“人们的消费观念在过去10年改变了很多,”他看到的趋势是,消费者要么购买奢侈大牌,要么购买快时尚品牌,也有人乐于将两者混搭,在彰显身份和品位的同时,还能追求新鲜感。
由此,之前的“标准配置”中,一些自身活力不够强的品牌逐渐丧失“领头羊”地位,包括从核心商圈中撤出,铺面被挪到更高层的位置,或者将战略重点转移到快时尚品牌尚未触及的小城市市场。例如,三里屯village的第一批招商品牌中,Only和Verymoda曾是主打品牌,而现在已不见踪影,香港I.T集团旗下的众多品牌当下则占据了三里屯village北区和南区的大片位置。
“一些品牌也会根据自身情况和定位主动做出调整,比如达芙妮和其姐妹品牌Shoebox就在将渠道转移至大型超市旁边的外租区域。”戴德梁行中国区商业地产服务主管及董事陈嵩泓说。知名度打出来之后,品牌对旗舰店形象的需求会减弱,这样做还能节省开店成本,减轻财务压力。
接下来,电子商务--尤其是海外代购的兴起将进一步催化中国的消费升级。通过网络,信息更快速地传递,中国消费者得以接触到更多外国品牌。如果你在中国最大的网上交易市场--淘宝和阿里巴巴上搜索品牌关键词,出现词条最多的品牌必定是时下最热门、被讨论最多的品牌,它们有的甚至还没有在中国开出实体店。因此,网络也成为外来品牌测试中国这块蛮荒之地的最便捷渠道。“当代购形成一定范畴的时候,品牌肯定就会考虑中国市场。如果还没有来,可能是它们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聂绮冰说。
在她看来,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品牌来瓜分Zara们的市场,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混战”时期。这给商业地产开发商们带来了更多新鲜的选择和脱颖而出的机会,但鲜有规律可循的状况也为这个行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