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深层次上,“闭店潮”只是一个最直观的体现,背后凸显的却是多年来品牌经营中的一些顽疾。
首先,是订货模式。多年来一批运动品牌都实行的是批发模式的订货。这种模式下,品牌商将货批发给经销商,经销商再进行分销。在这个供应链条上,终端的销售信息和品牌商之间存在不对称,经销商订货完成后,货品是否能卖出去品牌商并不负责。常年积累下来的恶果,是一批经销商不堪重负,大量压货,存货高企。
第二,疯狂扩张布点“后遗症”。疯狂扩张布点固然抢占了市场规模和占有率,可粗放型扩张的“后遗症”到了2012年终于开始集中凸显。那些铺下去的店铺,赢利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店开是开了,却不赚钱,关是迟早的事。而且在高速扩张的同时管理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第三,消费者需求细分化,品牌定位不清晰。相比前5年,当前消费者需求更加细分,时尚、休闲、专业运动、户外……甚至一些小项目的运动,消费者都越来越注重特定的场合需要对应匹配的服装。在这种细分化的消费需求下,一些品牌的定位显得左右摇摆,到底是走专业运动路线还是时尚路线?是继续走大运动路线还是进行品牌细分?它们在多个定位之间游移不定。
针对李宁的困境,上海一家专门研究中国消费市场的负责人就指出,李宁集团的问题之一,是他们试图面向每一个人销售产品,从15岁的青少年到退了休的人。他们的产品选择范围太广,试图向每一个人都卖出点东西。
无论如何,那种试图涵盖所有人群的大运动的产品是越来越受到挑战。反而,一些细分的户外品牌的销售却增长很快。如同样是上市公司,户外品牌探路者这几年的成长性一直很好。
外因方面,首先则是国际品牌冲击。耐克、阿迪达斯是最大的对手,城市中产阶层、新一代90后消费者均对国际品牌认可度更高。此外,消费疲软也是重要原因。
困境已经来临,2012年远不是终结。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认为,2013年将是体育用品行业的深度调整年,行业回暖的迹象最早也要等到第四季度才有可能出现。服装产业观察家马岗表示,接下来的两年,调整是每个品牌都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库存高企和渠道问题是摆在所有品牌面前的难题。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