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宿州为例,宿州现已落实国家计划指标内的900多亩土地,但是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目前,只能通过提高存量土地产能,淘汰低能低效项目,进行土地置换解决一些问题。
同样的原因也发生在安徽郎溪。郎溪已有10多个项目签约入园,但是没有土地指标,只能等着指标落实才能开工,一期的目标如果不能如期实现,后面工作很难开展,有的项目甚至因为无法落实土地而取消投资。
另外,环境评价指标也是影响产业转移进展的因素之一,有些项目因为没有环保指标无法落地。今年开始执行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幅提高了准入门槛,几乎排除了园区印染企业集中排污的可能性。
承接地政策须稳定
有数据显示,2011年,转入地超过60%的企业赢利水平低于10%,约两成企业处于亏损。在外部环境严峻、赢利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产业转移的热情自然也大打折扣。
在同等的大环境下,纺织产业转移进展的顺利与否,更取决于承接地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政府服务等软环境的综合因素。尽管企业家对纺织行业总体投资热情不高,但是在“情感投资好”的地方,企业还是愿意去转移投资的。所谓“情感投资”好与不好,实际上反映的是承接地给予转移企业的政策环境和服务配套的优劣。有企业反映,在一些承接地区,出现了“薅羊毛”现象,比如当地各行政部门给予新建企业“格外关照”,使投资企业苦不堪言。
投资者普遍反映,承接地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至关重要,招商时的承诺在项目签约后真正兑现,才能够显示政府的诚信。
<<上一页[1][2]